◆轉載◆家醫會訊225期「文化櫥窗」 談閩、客族群的認同 大雅老仙ㄟ

媒體怎樣報導醫界?醫界專業的觀點在哪裡? 歡迎論述,讓真相更完整的呈現!

版主: 版主021

回覆文章
大雅老仙ㄟ
R3
R3
文章: 314
註冊時間: 週四 7月 07, 2011 9:13 pm

◆轉載◆家醫會訊225期「文化櫥窗」 談閩、客族群的認同 大雅老仙ㄟ

文章 大雅老仙ㄟ »

家庭醫師看「病」之外,也要看「人」,看他的家庭及其社區。所以說,家庭醫師是全人的醫師。全人醫師必須去了解更多的人文與疾病的關係。上月份筆者在本會會訊的「藝文櫥窗」專欄中,談到《閩、客族群血緣的探討》乙文,目的是希望家庭醫師能多去關心「人」的層面。
那篇文章是從血緣上來探討閩、客族群的關係。因為閩、客之間的關係,自從民國七○年代後,已成為臺灣政治上重要議題,更是學術上的一門顯學,所以我很願意藉這一期「藝文櫥窗」的寶貴篇幅,從不同角度,再次來探討閩、客之間的族群認同關係。
筆者身邊收集有數百本臺灣人的各姓氏族譜。從這些族譜裡,不難發現同一個祖先或兄弟一起來到臺灣,後來他們的子孫,有的是住在客家地區而稱為客家人,有的是住在閩南地區而成為閩南人。例如:屬閩南族群的彰化竹塘、田尾一帶詹氏,與屬客家族群的苗栗卓蘭的詹氏,就是同一個來臺祖先,他們都定時在卓蘭的詹氏祠堂共謁同一祖先。同樣的情形在臺灣不勝枚舉,就連唐山也有類似情況,譬如莆田九牧林氏,子孫遍及閩南地區漳、泉,以及閩西、粵東各客族地區,所以這個家族就有閩南人、客家人、莆仙人…等等之區分。

臺灣原是閩、客混居的地方
我們再看臺灣閩南地區的地名,不難發現有許多客家地名,表示這些地方原來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只是因為大家都講閩南話,後代子孫就變成閩南人。例如我們中部就有神岡庄、大埔厝、海豐庄、饒平厝、陸豐崙、永定厝…等,目前就是講閩南話的客家人地名。反過來說,在客家地區也同樣存有許多閩南地名。從這種現象足以說明,閩、客族群身分並不是與生俱來,常常隨著遷徙地區的不同而改變他的「身分類別」,而不是從族群來作區別的。
在臺灣人的族群中,因為閩、客是人口最多的二大族群,才會被有心人分化利用,並產生族群之情結。在唐山福建的閩、客人,就沒有族群情結的存在,像泉州人看客家人就像看福州人、莆仙人、福鼎人……並沒有兩樣看法,也不會只針對客家人有族群情結,他們只是講不同方言而已,其實大家都認同是福建人。
「客家學」成為近代的顯學,其祖師爺即是粵東客家人羅香林教授,他在民國二十年代著作的《客家研究導論》及《客家源流考》,後來成為研究客家學的經典著作。六、七十年來客家研究的熱絡,都是受到他這二本著作的影響,使客家人是來自中原純種漢人的說法牢不可破。直到近一、二十年,受到血緣分子人類學發展的影響,羅氏的研究成果才受到質疑,甚至有所動搖。這是中國學者目前的現象。很遺憾的是,某些臺灣學界人士,因受到政治意識或研究經費的影響,在客家課題方面的研究,似乎沒有大陸學界的客觀與進步。因此,目前仍有很多學者堅持客家人是中原純種漢人的說法,連中央以至地方政府,也都紛紛設立「客家委員會」,這就是政治和族群文化掛鉤在一起的臺灣特有現象。

客家人是中原純種漢人?
羅香林教授之強調客家人是中原純種漢人,主要是根據他所收藏的客家族譜。羅氏他收藏的二百多本的漢人族譜中,客家人族譜約有六十多本,他也使用了廣東中山大學及廣東省立圖書館的客家人族譜作為研究依據。眾所周知,南方人的私家族譜都是把自家的祖先追溯到古代的名人世宦,例如李姓追溯到李世民,劉姓追溯到劉邦,趙姓追溯到趙匡胤,郭氏追溯到郭子儀…等等。
因為過去的一般庶民百姓祭祀祖先只能到祖父,直到明嘉靖年之後,才准許庶民百姓可以建祠堂祭祀歷代祖先,也准許修纂族譜。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一般族譜,都是由自己往上追溯到二十代左右的祖先,也就是大約從明朝中季,才開始有信實可靠的世系。在此之前的祖先,因為沒有依據,只能攀龍附鳳,直接連上古時的名人世宦。所以羅氏那二本名作才會強調說,客家人的祖先不但來自北方純種漢人,而且都是北方的士族。廈門大學歷史系陳支平教授,他在<客家民系與其他民系的比較研究>乙文中,認為南遷的客家人,應當是以貧苦的下層民眾為主。他舉出非客家民系和客家人的族譜,也都有同樣寫法,只是非客家的族譜,並沒有強調他們的祖先是中原士族。
其實,羅氏這種說法未免是太狹隘的說法,在南方各族群的族譜都有相同的現象,漳泉人也好、福州人也好,甚至江西、兩廣、貴州、湖南…等都是這種修譜方式,只是羅氏寫法似有「客家人講客家事」自我膨脹之虞。

中原原鄉沒有純種漢人
有些人常說,客家人是從中原順贛江南下,經寧化的石壁進入閩西長汀,再向粵東及閩南沿海移動。可是長汀是在唐代才建州(汀州府),我們從民俗學、人類學、語言學等角度來探討,唐代的北方中原都是胡漢混血族群,不可能有所謂的「純種漢人」的存在。
近年來,有學者利用免疫球蛋白(DNA)的類型作分析,所得結果是南方各族群(含各少數民族)都有密切血緣關係(參考224期「藝文櫥窗」)。吾人再從體質人類學的研究,發現北方人身體高大,長型頭型,而南方人體型較矮小,圓型頭型。雖然北方人、南方人都稱為漢族,但學者咸認漢族應該有二個發源地,即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所以說,所謂漢族只是廣義的族名,基本上,凡是認同漢文化的都可稱為「漢族」。
客家人都認為他們有獨特文化,也就是刻苦耐勞、硬頸精神、耕讀傳家、團結奮鬥、女性不纏足…等,這未免是以偏概全的說法。在中國任何生活艱困地區的人,都有相同的文化與精神,其實這種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精神,哪能說是客家人的獨特精神?
筆者過去曾經熱衷客家地區田調,也跑遍閩西、贛南及粵東的客家地區,對於客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體認。尤其在臺灣所常聽到的所謂客家特有文化或者客家精神,都會刻意去深入了解。

耕讀傳家非為客家人專利
吾人從客家人所謂「耕讀傳家」來說,客家地區的文教相對的比其他地區落後,據福建師大謝重光教授(客家人)在《客家源流新探》有提到;「閩西的汀州,自唐開元建州以後,至北宋天聖年間才建立郡學,中間有近300年沒有州、郡學校…」。同時,歷史上客家地區科舉題名人數也遠不及其他地區,以宋代為例,全客家地區(包括閩西、粵東、贛南)僅有進士千餘人,但同在宋代,光是莆田一個縣的進士就近二千人,由統計數據足可說明客家地區文風不是最盛,直到近代《客家學》成為一門的顯學之後,客家地區突然成為文風興盛,有耕讀傳家的說法,這種敘述實在耐人尋味。
最有趣的是,有不少研究客家學的客家人,喜愛拉古代名人或現代大人物當客家人。例如:古代的郭子儀、張九齡、歐陽修、朱熹、王陽明、文天祥、洪秀全、楊秀清…都是客家人。現代的孫中山、李宗仁、毛澤東、朱德、鄧小平等也是客家幫。連李登輝、李光耀、吳作棟…也都被拉入客家隊伍,這些人是否真的都是客家人,只能好好讀他們的傳記或家譜了。

天足現象非客家人獨有
談到客家婦女不纏足是客家特有風俗,其實在中國任何生活艱苦地區,例如雲貴地區少數民族的婦女,也一樣都是天足情形,因為艱苦地區的婦女,須要勞動、須要操持家務,纏足就無法勝任這種艱苦工作。所以客家人說,他們婦女有這種與其他地區不同的天足風俗值得商榷。應該要說,其他艱苦地區及西南少數民族的婦女,也跟客家地區有同樣天足風俗才對。事實上,在贛南大部分的客家婦女都有纏足,足以說明物質水平較高的客家地區婦女,她們也一樣有纏足風俗。
臺灣在日治初期,日本人曾做過臺灣人三大惡習調查(薙髮、纏足、吸鴉片),發現客家地區婦女的纏足比例確實較少。吾人以民國24年那一次的中部大地震為例,震央在大安溪北岸的關刀山,雖然房屋的損毀與大安溪南岸的內埔(今后里墩仔腳)差不多,但內埔的人傷亡就多了很多倍。後來經過調查,結論是北岸都住客家人,地震是在凌晨5點多,婦女都已到田裡上工,而住南岸的閩南人卻死傷慘重,是因為凌晨還是好睡的時候。其實,溪南內埔是閩南化的客家人,也一樣是客家人,這說明要做工才不纏足是與地區有關,與族群無關。
客家人強調「土樓」是客家人的特殊民居建築,筆者為了「土樓」調查,閩西、粵東、贛南走透透。結果發現真正的客家地區反而很少有土樓(汀州、梅州、贛州)。事實上,調查過的土樓建築,都集中在永定、平和、南靖、華安、詔安、漳浦一帶,這些地方有客家人地區,也有河洛人地區,說明了土樓(方樓、圓樓)並不是客家人所特有,而是在常發生械鬥或治安不良的地方才會有。這與族群是沒有必然關係的。

客家人保存中原漢語古音
客家人也常以客家方言保存有中原漢語古音,來證明客家人是來自中原純種漢人。我們從客語的音、韻、調做觀察,客語與華南各族群的語言都極為相似,何來客家人所獨有?筆者不懂華南各族群或少數民族的語言,所以無法做比較,但我們從閩、客方言做比較,我認為兩者幾乎具有相同源流的語言關係。
為何閩、客方言不相通?是因為閩南地區漢化始於隋唐,使用長安古音,稱之為語音或白讀;而客家地區漢化較晚,使用宋代之汴京古音,所以才會方言不相通。其實閩南地區文風興盛於宋代之後,所以讀書人也使用汴京古音,稱之為文讀,所以全中國只有閩南地區,才會有白讀和文讀併存的現象。閩南人的文讀音與客語非常相近,表示那是同一時代的中原古音。
再說,閩、客方言的構詞、詞素的次序相同,也可以證明古早時代,閩、客是相同族群。例如:「客人」,閩、客都講「人客」;「客家人」,閩、客都講「客人」;「熱鬧」,閩、客都講「鬧熱」;「公雞」,閩、客都講「雞公」;「北上」,閩、客都講「上北」…。依此類推,閩、客方言的詞素都相同,何來閩、客不同族群之有?
至於有些詞彙,閩、客差很大,這可能與各地區當地土語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閩南語「啥物sian7 mi4」,客語是「麼介ma7 kai3」就完全不同。其實雙方大多數的用詞類似,只是用字有差異,例如:「月亮」,閩南語是「月娘」,客語是「月光」;「晚上」,閩南語是「暗時」(am3 si5),客語是「暗晡頭」(am3 phu4 thio5)。
臺灣最有趣的說法,就是只要有人提起桐花、擂茶、麻糬…等,馬上就把它和客家連接在一起。例如每年的「桐花祭」,都說那是客家文化,交由客家主管單位主辦,其實桐花在臺灣每個縣市幾乎都有,不是客家縣市所獨有,為何「桐花祭」就是客家文化?何況閩西、粵東的客家地區,也沒有所謂「桐花祭」。擂茶在各族群幾乎都有,連原住民也都有,擂茶何以說是客家文化?我說,日本人最喜歡吃麻糬,難道日本人也是客家人嗎?

閩、客到底誰先來到臺灣?
在臺灣最常談到的,就是閩南人先到臺灣,把好的土地都被佔走,客家人是晚到,所以才會住在比較不好土地或丘陵,在此順便來談漢人移民臺灣的歷史。
十七世紀初葉,荷蘭人成立東印度公司(V.O.C.),不久後入據臺灣(1624)。他們為求蔗糖的提高生產,乃從事獎勵唐山漳、泉人來臺墾殖。這是唐山人有計劃移民的開始,儘管之前已有顏思齊、鄭芝龍……等在西岸築寨。不過那只是零星的遷徙而已。
唐山人大量移民臺灣是鄭成功父子23年的經營臺灣,他們寓兵於農,把臺灣做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因為鄭氏的軍民絕大多數是閩南人,所以閩南語就成為臺灣的「地區通用語」(臺灣南部)。康熙22年(1683)施琅打敗明鄭王朝,滿清領有臺灣200餘年,唐山移民蜂擁而至。移民包括閩、客及其他各地區都有。雖然日本人於1926年對本島人祖籍的調查:福建人83%、廣東人15%、原住民2%,當年學界就利用這次統計結果,把福建人歸類為閩南人,把廣東人視為客家人,其實這樣解讀是有誤的。因為所謂福建人中,閩西的客家人佔很高比例,根據林嘉書《南靖與臺灣》估計,光是南靖一個縣的移民就佔臺灣總人口的5%,可見所謂福建歸類為閩南人,其中很大部分是客家人,原因是閩西是艱苦山區,居民比較會向外移。
臺灣除了桃、竹、苗為客家縣之外,大臺中市、彰化縣、雲林縣的住民,也有很高比例是客家移民,只是他們子孫都已經河洛化,連他們子孫也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除非他們知道祖籍或家中保留有族譜。例如二崙、西螺、崙背多數是詔安、南靖客家人,他們50歲以上的人迄今還很多人會講客家話。從這些現象就可說明客家人也一樣很早就到臺灣,並不是大家所誤傳的,客家人晚來才會住在不好的地方。
臺灣客家人最在意的就是,大家所說的:「臺語就是閩南語」,他們都怪罪這是閩南人沙文主義在作祟。其實這是從明鄭王朝以降自然形成的「地區通用語」現象。有趣的對照是美國並不全是英國移民,但他們的「通用語」是指英語,而德裔、法裔人數也有很高比例,他們卻沒有抗議「美國話即是英語」之說法。

結 語
總而言之,以客家去研究客家,似乎會限制客家歷史文化的視野。我們應該把客家的歷史文化,與包括閩南人在內的華南各族群去做比較分析,才能有客觀的視野,去探討客家歷史文化的發展軌跡。
從廣義來講,閩、客族群本來就是同一南方越族族群,那麼誰是閩南人,誰是客家人?我想那是自我認同問題。在臺灣,如果你是認同母語、認同祖籍、認同血綠,以任何方式來認同自己屬何種族群,是不會有人去干涉你的。我們的現行戶政法無須登記族群,大家都是臺灣人不是更好嗎?
可是有些客家人擔心,客家文化與客家話有滅絕的危機。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因為這種東西並不是說要搶救就可以救得了的。就像我們臺灣人移民到美國,其第二代、第三代只會講美國話,不會講臺灣話。但只要他認同是臺灣人,他就是臺灣人。如果他認同是美國人,我們也沒辦法說他不是美國人。
docs
V2
V2
文章: 2401
註冊時間: 週四 11月 02, 2006 4:57 pm

Re: ◆轉載◆家醫會訊225期「文化櫥窗」 談閩、客族群的認同 大雅老仙ㄟ

文章 docs »

(GOODJOB) (cheer) (GOODJOB)
回覆文章

回到「★媒體報導VS醫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