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打房
發表於 : 週一 12月 02, 2013 4:41 pm
這個對話是這樣開始的:
朋友說:“馬英九政府做得真差!“
“比如說呢?“我說。
“比如說打房,一點效果就沒有。房價不但沒有降,還越來越高,這樣我怎麼可能買得起!“
“可,你不是已經有房子了?“我問。
“要換大一點的啊!而且投資什麼都會賠,只有買房子才會增值!聽說某某某賣房子,居然一轉手就賺了五百萬!所以我當然希望在買一個,以後就算賣掉或留給小孩也穩賺不賠。。。“
所謂的打房,不僅僅是把房價控制在合理範圍,更根本的意義,是避免房子成為投資和投機的工具。因為房子和柴米油鹽一樣,屬於民生必需品。是人民生存所依,而憲法規定必須保障人民生存權力。況且柴米油鹽若有不足,可以靠進口平準。但台灣蕞爾小島,土地有限,無法增長,一旦房價遭受操控,或影響社會正義甚巨。所以真正要做到打房,恐怕馬英九政府又會被批評:政府真的太爛的,連買房子都不能賺錢!
馬英九做的爛不爛,不是我今天的重點。重點在於,台灣人對事情的看法,往往是:不涉己事,義正言辭,得理不饒人。凡涉己利,又奮力多方聯絡,徇私鑽營。人人打開報紙媒體,無不對於借勢弄權大加踏伐。然而社會上卻是連個上醫院住院,也是公關電話接不完!
回到原題,怎麼打房,我不是經濟學家,輪不到我說話。但是以目前利益巨大政商交錯盤根的情況,大概只有沒房賺夠不想選的人會支持真正的打房。
可是如果不打房,影響多大呢?
巨細彌遺的影響我們的生活!
從口頭上掛著的貧富差距擴大,居住正義不張,到現實情況:情侶買不了房,結不了婚,生育率持續下挫。婚外情增加,因為老男人才有錢!年輕人不敢消費,因為要存錢買房。人人積極尋找暴利投資,以跟得上房價漲幅,結果老鼠會和詐騙集團處處生機,騙人的和被騙的都一堆人。
由於社會游資大多投往土地房市,產業得不到活水,股市萎縮。隨便路口問個人,都知道台灣現在只有買房子會賺錢。如今台北市許多天價土地都是金控,壽險業者在買,一方面因為他們才有財力,連建築業也買不起!另一方面是一定會漲!可是這些人原本是應該把資金借貸給產業界!
許多產業因為早年持有大筆土地而沾沾自喜,但許多倉儲或連鎖店面服務業就必須面對土地店面租金暴增的窘境。消費緊縮,內需不強,本來應該引導通貨緊縮物價下滑,但許多民生必需品都是倚賴進口,降不下來。於是產業結構改變,貧富差距拉大。年輕人寧可在高級商辦吹冷氣領22K,或許哪天學到金融炒作的本領翻身,也不願在傳統公司沈潛,於是整個社會上彌漫的年輕致富,有房有車的幻想!
就房事而言,其實有幾點大家要認清:
一:媒體最常大幅渲染的超豪宅,不是民眾政府要關注的。就像買車的人從不會考慮勞斯萊斯的價格翻漲。政府對豪宅,就是合理重稅。民眾和政府要關注的,是民生住宅。就是一個雙薪家庭,三十歲年輕人,通勤時間一個小時以內,可以負擔的小家庭住宅。根據家庭支出配置建議,房屋固定支出應該在三分之一以下,才沒有壓迫感。以改善交通來擴大土地供應往往是最有效的做法!
二:房價會不會下跌,不知道,但不會大跌,因為建商過去十幾年來已經賺太多錢!早年的建商多是借錢蓋房子,一旦滯銷,勢必降價求售,以減少銀貸壓力。現在的建商,一則分消費層推建案:高端,平價之分,通常以地點為分。二則減少建案戶數,反正土地也不大。賣不完,建商自己留著,以後也會漲。社區營造的經營模式也阻止降價求售,以免影響建案風評。
三:建築物成本只佔全部成本兩到三成,建商主要成本是土地。房市到底會不會泡沫化,不知道。可是面對建築業荷包滿滿,即使要泡沫化也是以十年來計。年輕人結婚成家可以等嗎?民眾還是只能乖乖買單!
四:靠釋出國有地,不是稀釋,而是炒作。市區內的國有地,如果賣出成為豪宅,將為少數人用。應該是綠化,公園化,大眾化,才能利益均沾。除非可能成為民生住宅,國有地釋出才有意義。
最後,想舉一件事:
慈禧太后對於八國聯軍後的朝廷立憲運動,表示支持,但對預備立憲的大臣親貴,說了一指示:對於立憲,我是支持的。你們知道,有利於國家嘛!但有一條根本你們要記住:這大清,只能是咱滿人的大清!
所以滿清還是亡了!
我對朋友說:打房,要打到你自己的房子都沒漲,就成功了!
朋友說:“馬英九政府做得真差!“
“比如說呢?“我說。
“比如說打房,一點效果就沒有。房價不但沒有降,還越來越高,這樣我怎麼可能買得起!“
“可,你不是已經有房子了?“我問。
“要換大一點的啊!而且投資什麼都會賠,只有買房子才會增值!聽說某某某賣房子,居然一轉手就賺了五百萬!所以我當然希望在買一個,以後就算賣掉或留給小孩也穩賺不賠。。。“
所謂的打房,不僅僅是把房價控制在合理範圍,更根本的意義,是避免房子成為投資和投機的工具。因為房子和柴米油鹽一樣,屬於民生必需品。是人民生存所依,而憲法規定必須保障人民生存權力。況且柴米油鹽若有不足,可以靠進口平準。但台灣蕞爾小島,土地有限,無法增長,一旦房價遭受操控,或影響社會正義甚巨。所以真正要做到打房,恐怕馬英九政府又會被批評:政府真的太爛的,連買房子都不能賺錢!
馬英九做的爛不爛,不是我今天的重點。重點在於,台灣人對事情的看法,往往是:不涉己事,義正言辭,得理不饒人。凡涉己利,又奮力多方聯絡,徇私鑽營。人人打開報紙媒體,無不對於借勢弄權大加踏伐。然而社會上卻是連個上醫院住院,也是公關電話接不完!
回到原題,怎麼打房,我不是經濟學家,輪不到我說話。但是以目前利益巨大政商交錯盤根的情況,大概只有沒房賺夠不想選的人會支持真正的打房。
可是如果不打房,影響多大呢?
巨細彌遺的影響我們的生活!
從口頭上掛著的貧富差距擴大,居住正義不張,到現實情況:情侶買不了房,結不了婚,生育率持續下挫。婚外情增加,因為老男人才有錢!年輕人不敢消費,因為要存錢買房。人人積極尋找暴利投資,以跟得上房價漲幅,結果老鼠會和詐騙集團處處生機,騙人的和被騙的都一堆人。
由於社會游資大多投往土地房市,產業得不到活水,股市萎縮。隨便路口問個人,都知道台灣現在只有買房子會賺錢。如今台北市許多天價土地都是金控,壽險業者在買,一方面因為他們才有財力,連建築業也買不起!另一方面是一定會漲!可是這些人原本是應該把資金借貸給產業界!
許多產業因為早年持有大筆土地而沾沾自喜,但許多倉儲或連鎖店面服務業就必須面對土地店面租金暴增的窘境。消費緊縮,內需不強,本來應該引導通貨緊縮物價下滑,但許多民生必需品都是倚賴進口,降不下來。於是產業結構改變,貧富差距拉大。年輕人寧可在高級商辦吹冷氣領22K,或許哪天學到金融炒作的本領翻身,也不願在傳統公司沈潛,於是整個社會上彌漫的年輕致富,有房有車的幻想!
就房事而言,其實有幾點大家要認清:
一:媒體最常大幅渲染的超豪宅,不是民眾政府要關注的。就像買車的人從不會考慮勞斯萊斯的價格翻漲。政府對豪宅,就是合理重稅。民眾和政府要關注的,是民生住宅。就是一個雙薪家庭,三十歲年輕人,通勤時間一個小時以內,可以負擔的小家庭住宅。根據家庭支出配置建議,房屋固定支出應該在三分之一以下,才沒有壓迫感。以改善交通來擴大土地供應往往是最有效的做法!
二:房價會不會下跌,不知道,但不會大跌,因為建商過去十幾年來已經賺太多錢!早年的建商多是借錢蓋房子,一旦滯銷,勢必降價求售,以減少銀貸壓力。現在的建商,一則分消費層推建案:高端,平價之分,通常以地點為分。二則減少建案戶數,反正土地也不大。賣不完,建商自己留著,以後也會漲。社區營造的經營模式也阻止降價求售,以免影響建案風評。
三:建築物成本只佔全部成本兩到三成,建商主要成本是土地。房市到底會不會泡沫化,不知道。可是面對建築業荷包滿滿,即使要泡沫化也是以十年來計。年輕人結婚成家可以等嗎?民眾還是只能乖乖買單!
四:靠釋出國有地,不是稀釋,而是炒作。市區內的國有地,如果賣出成為豪宅,將為少數人用。應該是綠化,公園化,大眾化,才能利益均沾。除非可能成為民生住宅,國有地釋出才有意義。
最後,想舉一件事:
慈禧太后對於八國聯軍後的朝廷立憲運動,表示支持,但對預備立憲的大臣親貴,說了一指示:對於立憲,我是支持的。你們知道,有利於國家嘛!但有一條根本你們要記住:這大清,只能是咱滿人的大清!
所以滿清還是亡了!
我對朋友說:打房,要打到你自己的房子都沒漲,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