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禮貌比沒專業更糟!
發表於 : 週二 3月 12, 2013 5:35 pm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不同場合都談過「收訊力」─ 傾聽的力量:「常常有人問我成功的原因為何,我想我『收訊』的能力已培養了很多年。」他歸納成功之道時指出。
10年前,張忠謀在交通大學對高階經理人授課時,特別提到他與人對話時進行的「收訊力測驗」:「第一個看我講話時,他會不會打斷我?」
⋯⋯
張忠謀說:「打斷話的人既不禮貌也對自己不利,因為他打斷我,以為知道我接著要講什麼,可是90%他都猜錯。」
統一企業董事長高清愿,是另一個善於從小處識人品的例子。統一企業內部文化非常講究守時,過去擔任董事長的台南幫大老吳修齊在世時,即使90高齡,出席任何場合仍必定準時到場。
就算因為突發狀況晚到,也一定會事前通知對方,細心致歉。以他為表率,包括高清愿、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在企業界都以準時知名。
「守時就是人與人相處的一種信用,代表的是言而有信、說話算話」,高清愿曾這麼說,「慣常遲到的人,行事風格也可能較為懶散、馬虎,個人的信用,一定常被人打折」。
正因為可以「由小窺大」,一個人禮貌好,經常比刻意演出的成績更容易讓人記住。
曾任新聞主播、目前是電台節目主持人、美食作家的吳恩文自己開設了一家顧問公司,他選人時,禮貌權重甚至排到第一。
因為站在老闆的立場,「我可以教你技能,沒辦法教你教養」吳恩文指出,一句話道破許多企業主共同的心聲。其實,很多人之所以會誤沾「沒禮貌」的標籤,未必真是人格本質不好,有時是不小心,有時是輕忽,認為「沒有也無所謂」,有時則根本是因為「不知道」。
永遠不會有「下一次」
暢銷書作家吳若權最近到南部一家企業授課,每次到高鐵站接他的都是同一個小夥子,臉色愛理不理、態度冷淡。
這反而激起吳若權的好奇,因此總會刻意和他攀談幾句,看看他有什麼反應。前兩次,吳若權都覺得「碰到釘子」,直到第3次,這個年輕人才突然冒出一句:「吳老師,我覺得你人很好。」
對年輕的世代,吳若權發現他們普遍不習慣主動與人互動、不擅長「察言觀色」,反正「有事你來問我就好」。
另一個心理因素則是認為「第1次不熟、不需要」。
「但職場上很多事是沒有第2次、第3次的,」吳若權語重心長地說。
台灣大哥大副總經理莊財安也有類似經驗。開車載下屬出去,「他們不管你,上車直接坐上後座,突然間我就變司機了。」
或是面談時大剌剌癱在沙發裡、吃飯時用叉子插起麵包就啃,新生代不知道、也不覺得這樣做失禮,受到提醒時還會非常驚訝。
有個故事,莊財安整整記了30年,一直讓他自我惕勵。
當年他從台灣師範大學畢業時,校長對所有應屆畢業生說:「有同學寫信給我,請我幫他介紹工作,我看到信就不想幫他了,因為信上寫著『某某某校長敬啟』。
哪有人叫別人看信,還得恭恭敬敬?」----->你知道那裡錯了嗎?
從這個故事出發,莊財安分析,建立禮貌得經過3個階段:
先「知道」,具備通用禮儀的知識,才不會誤用鬧笑話;
再來是「觀察」,注意別人、尤其是前輩如何待人接物;
最後才是「練習」,透過生活具體實踐。
只要有心,學會「禮儀」並不難,至少可以做到「不失禮」,但一個人會被認為「有禮」、「好禮」,甚至成為一種個人魅力與人際競爭力,絕對是來自更高的境界。
簡單地說,就是5個字:「心中有別人」。
有趣的是,這層含意早默默藏在英文字「禮節:etiquette」的字源由來裡。"etiquette"出自法文,原意是「牌子」。
為了保護凡爾賽宮美麗的花園,法國人特別立牌提醒民眾不要隨意破壞。
久而久之,本來的「請勿進入」開始擴大內涵,除了指稱「合宜的應對進退」外,更進一步解釋為「不要輕率踐踏人們內心的花園、「舉止言行讓人感受親切與溫暖」。
頭銜愈高,確實愈有禮,愈成功的企業家,在禮貌上嚴以律己的程度,反而愈讓人吃驚。
像亞都麗緻集團總裁嚴長壽,他寫紙條交辦部屬工作,從來都用「請您」開頭,平時極少疾言厲色。即使訓斥,語氣都非常和緩。
從擔任嚴長壽特助開始,已共事12年的亞都麗緻大飯店營運副總經理范希平由衷說:「非常佩服他的修養。」說是「修養」,因為嚴長壽待人接物的細節裡,處處可以見到對人性的理解和尊重。
范希平剛當上嚴長壽特助時,與另外兩位助理在辦公室裡接電話,總習慣先說「請問您哪裡找?」
先確認來人身分後,再轉接給嚴長壽。有一天嚴長壽聽到,突然慎重交代:「不要問對方『哪裡找』,不管是誰,都先說我不在。」
「知道你是誰,再告訴你總裁不在,你會怎麼想?」范希平頓時學到一課:就算說話再客氣,多了這個「打量身分地位」的動作,都等於在傷害對方。
長期在嚴長壽身邊耳濡目染,後來甚至因此左右范希平的生涯抉擇。
曾經有位企業家大老想來挖角,約范希平吃飯,整個過程都非常禮遇客氣(假的,這種有求於人的演戲之企業界老闆非常多 ),卻在最後對方叫司機到車上拿資料時,不經意破口大罵:「你這腦袋裝大便啊!跟你講放在裡面,怎麼會找不到?比豬還笨!」「要是我為你做事,你罵我不也這樣罵?」
這一念讓范希平決定繼續留下,如今這位大老的企業王國已然崩塌,范希平卻在亞都麗緻一路歷練到獨當一面,又何嘗不是另一種「以小窺大」!
在嚴長壽帶領下,禮貌早已成為亞都麗緻的DNA,但他要求的不僅止於「顧客至上」,更是「客人至上」:「即使沒光顧,只要踏進亞都麗緻,就是客人。」即使明知道他只是進來借廁所、吹冷氣,仍然必須以禮相待。
我們經常問:「有禮」跟「虛偽」有什麼不同?答案並不複雜,禮貌的「動機」與「一致性」,就是檢驗的準則。
10年前,張忠謀在交通大學對高階經理人授課時,特別提到他與人對話時進行的「收訊力測驗」:「第一個看我講話時,他會不會打斷我?」
⋯⋯
張忠謀說:「打斷話的人既不禮貌也對自己不利,因為他打斷我,以為知道我接著要講什麼,可是90%他都猜錯。」
統一企業董事長高清愿,是另一個善於從小處識人品的例子。統一企業內部文化非常講究守時,過去擔任董事長的台南幫大老吳修齊在世時,即使90高齡,出席任何場合仍必定準時到場。
就算因為突發狀況晚到,也一定會事前通知對方,細心致歉。以他為表率,包括高清愿、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在企業界都以準時知名。
「守時就是人與人相處的一種信用,代表的是言而有信、說話算話」,高清愿曾這麼說,「慣常遲到的人,行事風格也可能較為懶散、馬虎,個人的信用,一定常被人打折」。
正因為可以「由小窺大」,一個人禮貌好,經常比刻意演出的成績更容易讓人記住。
曾任新聞主播、目前是電台節目主持人、美食作家的吳恩文自己開設了一家顧問公司,他選人時,禮貌權重甚至排到第一。
因為站在老闆的立場,「我可以教你技能,沒辦法教你教養」吳恩文指出,一句話道破許多企業主共同的心聲。其實,很多人之所以會誤沾「沒禮貌」的標籤,未必真是人格本質不好,有時是不小心,有時是輕忽,認為「沒有也無所謂」,有時則根本是因為「不知道」。
永遠不會有「下一次」
暢銷書作家吳若權最近到南部一家企業授課,每次到高鐵站接他的都是同一個小夥子,臉色愛理不理、態度冷淡。
這反而激起吳若權的好奇,因此總會刻意和他攀談幾句,看看他有什麼反應。前兩次,吳若權都覺得「碰到釘子」,直到第3次,這個年輕人才突然冒出一句:「吳老師,我覺得你人很好。」
對年輕的世代,吳若權發現他們普遍不習慣主動與人互動、不擅長「察言觀色」,反正「有事你來問我就好」。
另一個心理因素則是認為「第1次不熟、不需要」。
「但職場上很多事是沒有第2次、第3次的,」吳若權語重心長地說。
台灣大哥大副總經理莊財安也有類似經驗。開車載下屬出去,「他們不管你,上車直接坐上後座,突然間我就變司機了。」
或是面談時大剌剌癱在沙發裡、吃飯時用叉子插起麵包就啃,新生代不知道、也不覺得這樣做失禮,受到提醒時還會非常驚訝。
有個故事,莊財安整整記了30年,一直讓他自我惕勵。
當年他從台灣師範大學畢業時,校長對所有應屆畢業生說:「有同學寫信給我,請我幫他介紹工作,我看到信就不想幫他了,因為信上寫著『某某某校長敬啟』。
哪有人叫別人看信,還得恭恭敬敬?」----->你知道那裡錯了嗎?
從這個故事出發,莊財安分析,建立禮貌得經過3個階段:
先「知道」,具備通用禮儀的知識,才不會誤用鬧笑話;
再來是「觀察」,注意別人、尤其是前輩如何待人接物;
最後才是「練習」,透過生活具體實踐。
只要有心,學會「禮儀」並不難,至少可以做到「不失禮」,但一個人會被認為「有禮」、「好禮」,甚至成為一種個人魅力與人際競爭力,絕對是來自更高的境界。
簡單地說,就是5個字:「心中有別人」。
有趣的是,這層含意早默默藏在英文字「禮節:etiquette」的字源由來裡。"etiquette"出自法文,原意是「牌子」。
為了保護凡爾賽宮美麗的花園,法國人特別立牌提醒民眾不要隨意破壞。
久而久之,本來的「請勿進入」開始擴大內涵,除了指稱「合宜的應對進退」外,更進一步解釋為「不要輕率踐踏人們內心的花園、「舉止言行讓人感受親切與溫暖」。
頭銜愈高,確實愈有禮,愈成功的企業家,在禮貌上嚴以律己的程度,反而愈讓人吃驚。
像亞都麗緻集團總裁嚴長壽,他寫紙條交辦部屬工作,從來都用「請您」開頭,平時極少疾言厲色。即使訓斥,語氣都非常和緩。
從擔任嚴長壽特助開始,已共事12年的亞都麗緻大飯店營運副總經理范希平由衷說:「非常佩服他的修養。」說是「修養」,因為嚴長壽待人接物的細節裡,處處可以見到對人性的理解和尊重。
范希平剛當上嚴長壽特助時,與另外兩位助理在辦公室裡接電話,總習慣先說「請問您哪裡找?」
先確認來人身分後,再轉接給嚴長壽。有一天嚴長壽聽到,突然慎重交代:「不要問對方『哪裡找』,不管是誰,都先說我不在。」
「知道你是誰,再告訴你總裁不在,你會怎麼想?」范希平頓時學到一課:就算說話再客氣,多了這個「打量身分地位」的動作,都等於在傷害對方。
長期在嚴長壽身邊耳濡目染,後來甚至因此左右范希平的生涯抉擇。
曾經有位企業家大老想來挖角,約范希平吃飯,整個過程都非常禮遇客氣(假的,這種有求於人的演戲之企業界老闆非常多 ),卻在最後對方叫司機到車上拿資料時,不經意破口大罵:「你這腦袋裝大便啊!跟你講放在裡面,怎麼會找不到?比豬還笨!」「要是我為你做事,你罵我不也這樣罵?」
這一念讓范希平決定繼續留下,如今這位大老的企業王國已然崩塌,范希平卻在亞都麗緻一路歷練到獨當一面,又何嘗不是另一種「以小窺大」!
在嚴長壽帶領下,禮貌早已成為亞都麗緻的DNA,但他要求的不僅止於「顧客至上」,更是「客人至上」:「即使沒光顧,只要踏進亞都麗緻,就是客人。」即使明知道他只是進來借廁所、吹冷氣,仍然必須以禮相待。
我們經常問:「有禮」跟「虛偽」有什麼不同?答案並不複雜,禮貌的「動機」與「一致性」,就是檢驗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