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醫藥新聞
發表於 : 週二 5月 08, 2012 1:25 pm
近幾年來,光怪陸離的醫療行銷假新聞之名氾濫,於是在此稍加整理,將媒體報導容易引起恐慌和誤導民眾的幾個方式加以釐清。
首先民眾要有幾個認知:
現代醫學雖然日益千里,但仍是能力有限,醫學仍充滿無限未知。所以我們仍無法擺脫生老病死的命運!
現代醫學只能治療“已經發生的病!“無法阻止“未發生“的疾病的發生。也就是任何診斷和檢查都是以病患的症狀及徵兆作為引導。預防醫學有其價值,但多在公衛統計上有意義。任何檢查都是為了印證症狀及徵兆,並基於醫療專業的基礎才有意義。尚未發生的事情,再多檢查都是浪費。
現代醫學強調的是證據醫學。一個人治療成功不等於發現療法(科學邏輯的基本要素:實驗必須能被複製且成功,才能下結論)。然而醫學在商業化、產業化的推波助瀾下,任何新奇,尚未被完全接受的治療常常被披上醫學新知的外衣,倉促上市,民眾爭相恐後(人人都怕成白老鼠,卻常常爭先恐後變成白老鼠)。
歷史上醫療相關的蠢事多的是:
多少中國皇帝都可能是死於長生不老或滋陰補陽的丹藥(重金屬中毒)!
歷史學家懷疑華盛頓可能死於放血療法(當時放血療法盛行)
十九世紀的歐洲社會,把含放射線元素的飲料當成蠻牛!
如今每天打開報章雜誌,到處充斥著醫療廣告(只有政府主管看不到),其次是號稱醫療新知(各醫院醫師招開記者會介紹最新的療法),再來則是罕見新奇的病例(如大瓶塞到人體小洞)。其實仔細思考,誇大的新聞不外乎幾個模式:
一、以罕見個案代表結論: 如斗大標題寫著“關節酸痛,竟是骨癌!“骨癌當然會導致關節酸痛,但是關節酸痛的原因有十幾個,但骨癌卻是發生率很低的一個。而骨癌最明顯的症狀卻不是關節酸痛。
二、以低發生率代表常見情形:如“國小學童跑步,突然中風!“年輕人突發性的腦出血,和傳統的中風原因不同。常見的是先天性動靜脈畸形,加上血壓突然升高發生,確實是屬於無法預測的悲劇。然而其發生率並不高(健保如果想早一點破產,就把全台灣的年輕人都捉來做“篩檢“)
三、不對等的因果關係;如“二十歲女性每天喝可樂導致骨質疏鬆!“報導一出,門診擠滿要測量骨質疏鬆的病患(沒病的病患)。然而,年輕人若真有骨質疏鬆,通常是有荷爾蒙的問題(如副甲狀腺)。可樂含咖啡因,會將鈣離子帶出細胞,但是藉由人體的自我衡定,胃腸就會增加鈣質的吸收(除非你有嚴重的偏食或營養不良,慢性腹瀉、、、)。而鈣片、維他命,若沒缺乏,吃再多也用不著(今天吃再飽,明天還是會餓)!
四、誇大的病症及病程:可悲的是,這種標題常見於“醫療糾紛!“如小孩子接受先天性心臟修補手術,報導常是:手術前活蹦亂跳,手術後變植物人!其實先天性心臟病嚴重的小孩,活動力差和發酣的情形常常是越來越明顯(否則家屬怎麼可能同意接受這麼重大的手術)。不幸手術失敗(畢竟是重大手術),實在不是醫病雙方樂見。然而糾紛既起,這種報導只會加速的醫病的對立,實無任何助益。
五、穿鑿附會的解釋醫學名詞:最常見的大概就是“過動兒“的討論吧!電視媒體常常看到名嘴主持人口沫橫飛討論,把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的調皮小孩都舉例了,無非就是繞著過動兒三個字打轉,卻不見一個小兒神經科醫師受邀做專業說明!講的越多,誤導越重,隔天又是一堆心急的父母帶著小孩去治療“過動症!“
其實這種因為醫療行銷發達而導致的毒,國內外皆然。然而國外因為就醫費用高,醫療較不方便(台灣是全世界就醫最方便的國家),於是社會上有許多大眾保健醫療叢書可以參考(書,畢竟比報章媒體嚴謹)。民眾一旦具有基本的健康觀念,就比較具有辨別力。然而台灣民眾一方面缺乏自我探求的習慣,閱讀耐心差,另一方面貪圖方便(看病便宜買藥方便),而醫師因薄利多銷,也缺乏衛教耐心,便形成這樣的大環境。
“誰是發明疾病的人?“德國的著名醫藥記者尤格。布雷希這樣問著大家。
?
?
?
?
?
?
“醫生(現代的醫療產業)“。
(選自拙著 男人四十 第二章)
首先民眾要有幾個認知:
現代醫學雖然日益千里,但仍是能力有限,醫學仍充滿無限未知。所以我們仍無法擺脫生老病死的命運!
現代醫學只能治療“已經發生的病!“無法阻止“未發生“的疾病的發生。也就是任何診斷和檢查都是以病患的症狀及徵兆作為引導。預防醫學有其價值,但多在公衛統計上有意義。任何檢查都是為了印證症狀及徵兆,並基於醫療專業的基礎才有意義。尚未發生的事情,再多檢查都是浪費。
現代醫學強調的是證據醫學。一個人治療成功不等於發現療法(科學邏輯的基本要素:實驗必須能被複製且成功,才能下結論)。然而醫學在商業化、產業化的推波助瀾下,任何新奇,尚未被完全接受的治療常常被披上醫學新知的外衣,倉促上市,民眾爭相恐後(人人都怕成白老鼠,卻常常爭先恐後變成白老鼠)。
歷史上醫療相關的蠢事多的是:
多少中國皇帝都可能是死於長生不老或滋陰補陽的丹藥(重金屬中毒)!
歷史學家懷疑華盛頓可能死於放血療法(當時放血療法盛行)
十九世紀的歐洲社會,把含放射線元素的飲料當成蠻牛!
如今每天打開報章雜誌,到處充斥著醫療廣告(只有政府主管看不到),其次是號稱醫療新知(各醫院醫師招開記者會介紹最新的療法),再來則是罕見新奇的病例(如大瓶塞到人體小洞)。其實仔細思考,誇大的新聞不外乎幾個模式:
一、以罕見個案代表結論: 如斗大標題寫著“關節酸痛,竟是骨癌!“骨癌當然會導致關節酸痛,但是關節酸痛的原因有十幾個,但骨癌卻是發生率很低的一個。而骨癌最明顯的症狀卻不是關節酸痛。
二、以低發生率代表常見情形:如“國小學童跑步,突然中風!“年輕人突發性的腦出血,和傳統的中風原因不同。常見的是先天性動靜脈畸形,加上血壓突然升高發生,確實是屬於無法預測的悲劇。然而其發生率並不高(健保如果想早一點破產,就把全台灣的年輕人都捉來做“篩檢“)
三、不對等的因果關係;如“二十歲女性每天喝可樂導致骨質疏鬆!“報導一出,門診擠滿要測量骨質疏鬆的病患(沒病的病患)。然而,年輕人若真有骨質疏鬆,通常是有荷爾蒙的問題(如副甲狀腺)。可樂含咖啡因,會將鈣離子帶出細胞,但是藉由人體的自我衡定,胃腸就會增加鈣質的吸收(除非你有嚴重的偏食或營養不良,慢性腹瀉、、、)。而鈣片、維他命,若沒缺乏,吃再多也用不著(今天吃再飽,明天還是會餓)!
四、誇大的病症及病程:可悲的是,這種標題常見於“醫療糾紛!“如小孩子接受先天性心臟修補手術,報導常是:手術前活蹦亂跳,手術後變植物人!其實先天性心臟病嚴重的小孩,活動力差和發酣的情形常常是越來越明顯(否則家屬怎麼可能同意接受這麼重大的手術)。不幸手術失敗(畢竟是重大手術),實在不是醫病雙方樂見。然而糾紛既起,這種報導只會加速的醫病的對立,實無任何助益。
五、穿鑿附會的解釋醫學名詞:最常見的大概就是“過動兒“的討論吧!電視媒體常常看到名嘴主持人口沫橫飛討論,把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的調皮小孩都舉例了,無非就是繞著過動兒三個字打轉,卻不見一個小兒神經科醫師受邀做專業說明!講的越多,誤導越重,隔天又是一堆心急的父母帶著小孩去治療“過動症!“
其實這種因為醫療行銷發達而導致的毒,國內外皆然。然而國外因為就醫費用高,醫療較不方便(台灣是全世界就醫最方便的國家),於是社會上有許多大眾保健醫療叢書可以參考(書,畢竟比報章媒體嚴謹)。民眾一旦具有基本的健康觀念,就比較具有辨別力。然而台灣民眾一方面缺乏自我探求的習慣,閱讀耐心差,另一方面貪圖方便(看病便宜買藥方便),而醫師因薄利多銷,也缺乏衛教耐心,便形成這樣的大環境。
“誰是發明疾病的人?“德國的著名醫藥記者尤格。布雷希這樣問著大家。
?
?
?
?
?
?
“醫生(現代的醫療產業)“。
(選自拙著 男人四十 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