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談當前教育問題的傳統心理癥結

發表於 : 週三 1月 11, 2012 4:22 pm
medicchi
告全國醫界同胞書(十一)
談當前教育問題的傳統心理癥結

二十年前,陳之藩先生遊學英國劍橋大學,深為劍橋大學的自由學風與思想之開放所感動。因此他在比較中國傳統式教育與英國式現代教育的差異時,感慨地指出:英國的教育把學生當做植物,讓植物生長;中國傳統教育把學生當做礦物,讓礦物定型。這個簡單的譬喻,實在生動地表達出中國傳統教育與英國現代教育的最根本歧異。
最近,教育部主導人士在修訂大學法的過程中,其基本教育哲學理念與一般學者產生分歧因而衍生爭議,使教育部和一般主張開放的自由學者,無法建立共識。
個人將從傳統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著手,擬尋出爭議的癥結所在,以便對界定當前大學教育的內涵,略抒管見。
傳統父母和師長的角色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有「天地君親師」的說法。傳統的倫理架構中,父母與師長都提升到「神格」的地位,具有威權與支配的特質,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是無可爭辯的從屬關係。
這種倫理關係一直被中國人接受認同,而造就數千年來,強調服從性、一致性,不承認個體差異、不尊重個人選擇的單元社會價值觀。這是以經驗法則便足以應付生活的農業社會中,很自然的發展傾向。
我們所耳熟能詳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愛之深,責之切」、「不打不成器」等等說辭,用以解釋對下一代嚴厲的管教態度。就某一層面而言,只是以威權對待子女或學生的藉口,一旦居於長輩的地位,完全不必顧慮晚輩的心理反應。傳統的倫理關係顯然是不必講理、不必溝通、單向指導式地絕對倫理關係。
傳統教育的目標
中國傳統官辦教育是為晉身仕途預做準備,學校是士大夫的養成所;職業教育沿襲「師徒制」,在正式教育體系中不受尊重。
傳統式教育的目標,亦可由常人俗語中具體地反映出來,如「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光耀門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等,在在都顯示出讀書和受教育是做官的捷徑。平民百姓讀書的目的是希望藉此提高社會地位,進入統治階層,以便將來可以享盡榮華富貴。一直到現在,我們社會中學歷與學位的「標籤化」,高學位成為身分與地位的表徵,隱然就是古代科舉制度深中人心,所留下的影響。
民主和法治時代的來臨
在民主思潮銳不可當的趨勢之下,全世界的專制皇帝紛紛黯然遜位。這是一個諸神退位、威權下台的新時代,在人人平等的理念下,以選舉時票票等值,來表現出人人是國家的主人。
民主時代的職業分途、社會分工是個人基於興趣與能力所為的自主性選擇,並沒有貴賤的區別。
民主時代沒有君王和一言九鼎的大家長來擔任仲裁者,人與人之間的紛爭及權利義務的關係,都以法律來規範。
現代教育的目標
現代教育因應民主時代的多元社會價值觀,而趨向多樣化與專業化。學校教育不再以「分數」當做唯一的評斷標準;學業成就的考核評量,注重描述現象,記載事實,以選拔熱心服務的人才,獎勵特殊才藝的表現,以鼓勵代替處罰來激發創意和潛能,協助學生尋得適當的發展方向。
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堅持人格的平等,訓練每一位國民都能先做自己的主人,然後再做國家的主人,培育其完整的人格,並使他有追求快樂人生的能力。
因此現代教育的內容,應注重前瞻性的規畫,要教導下一代能解決未來的問題,而不僅僅是著眼於保持現狀,陶鑄成只能適應傳統單元標準社會的定型化學生。
大學法之修訂,如果以保守防弊的心態主導,不能適應現代民主社會瞬息萬變的快速發展,則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顯然不易躍居於國際間的領先地位,而依舊要重演十九世紀我們過去落後的痛苦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