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如何鼓勵醫科學生從醫?
發表於 : 週四 10月 22, 2009 10:28 am
醫院老闆的兒子,美國麻省理工畢業後,回國思考自己的下一步,因為家學淵源,從醫也是他的主要考量(在美國,醫學院是學士後教育),當他來詢問我的意見時,我很坦白地告訴他:「如果你在MIT原本的主修唸得不錯,大可不必跳進醫生這個染缸裡;如果真的有興趣,畢業後也不要考慮回台灣接你爸爸的醫院!」
只要我長大!
當年我們這一代在當住院醫師的時候非常辛苦,值班、熬夜、寫報告、照顧病人…,一千八百多天的住院醫師生涯,有一千多天必須睡在開刀房的沙發上,當時支撐我們奮鬥不懈的一句話就是──「只要我長大」!
那時候我們知道的老師輩醫師收入簡直可以用「賺翻」來形容,仰望這樣的未來,我們這些後輩醫師都覺得:一時的辛苦是值得的。
(許多人看到這一段,心裡一定會想:怎麼會有這麼勢利的人還在當醫生?)
沒想到,等我們真的「長大」,媳婦熬成婆,當上主治醫師以後,台灣卻進入了健保時代,我們不但要被不合理的制度壓迫,還必須看著那些享盡有形及無形利益的醫界大老們,指著年輕一代的醫師鼻子,左一句「沒有視病猶親的濟世理想」,右一句「缺乏人道與關懷」,好似當年他們是多麼不計名利的清高。
以現在第一線醫療主力的5年級醫生來說,姑且不論七年醫科教育備極艱辛、進入醫院後還必須經歷嚴苛制度磨練才得以晉升,僅從當年大學聯考醫學系最後一個志願的錄取成績來看,考上台大理工組前三志願還綽綽有餘,遑論交大和清大。但當他們在醫師崗位上辛苦十幾、二十年之後,看到那些大學聯考成績遠遜於他們的同學,個個成為坐擁千萬股票分紅的電子新貴,而醫師這行,卻已經淪為M型社會右側中,那直線下滑的一群,叫他們情何以堪?而某些居於廟堂之上名利雙收的大老,不為後輩爭取大環境的合理地位和待遇也就罷了,又何苦對著年輕醫師指東劃西。
改革之路窒礙難行
目前大環境艱困,新鮮人從醫學系畢業,也只願意投入輕鬆的科別(像皮膚科),因為不但醫療糾紛少,還有很多自費項目跟業外收入;而真正活人性命的醫生(像一般外科),訓練辛苦、風險高、健保給付不合理,就越來越沒人想當。
或許你會問我,為什麼不能撥亂反正,改革不合理的醫療制度呢?我對這個問題是悲觀的,除了有「國家財政困難」、「病患就醫的平等權利」兩個神主牌擋在前面沒人敢招架之外,還可從三個面向來談:
1. 一盤散沙的醫界:
醫生都有精英份子的自傲,彼此誰都不服誰,所以健保局、衛生署才可以在不合理的架構底下,個個擊破。每當某個區域喊出醫院要聯合退出健保門診的時候,總有醫院、診所破功,表示不淌混水。但那真是混水嗎?還是有各自的利益考量?
2. 無聲的醫院醫師:
政府協調的對象,大多是大醫院的經營者或領導階層;健保局或衛生主管機關的協調對象,則針對醫師公會(非工會),而公會代表大多為基層醫療院所負責人。但佔醫療從業人口絕大多數的醫院醫師,卻根本沒有時間參與公會活動。
面對源源不絕的新醫師畢業投入職場,台灣醫院卻已經達到飽和,醫院醫師為了飯碗,面對會議室裡的決定也只能接受,因為他們沒有公會的代為發聲、也無勞基法的保障,這使得佔多數的醫療藍領階級,成為承擔最多不公制度、卻沒有發言權的一群。
3. 小蝦米對抗大鯨魚:
很多病人以為面對與醫院、醫師的爭執自己是小蝦米,其實事實剛好相反!
你看,今天立委壓迫著健保局,健保局箝制醫院,醫院又是醫院醫師的雇主。而立委為了選票,又不可能站在人數太少的醫師這邊。譬如一個民代支持醫生假日休診,他得罪的是醫院周圍上萬的群眾,換來的可能只是不到百張的醫師選票;所以民代大多強勢地站在病人、病家的立場。在這體系之下,醫院醫師反而才是最底下、最無法翻身的小蝦米。
確定很爛的未來
醫療體制的改革,若不建立在社會共識之上,醫生只會淪為箭靶,被批評為規避責任、自肥,在消費者權益無限上綱的今天,醫療體制改革的期待,似乎只是種奢望。如今橫在年輕醫師面前的,已經是個「確定很爛的未來」,沒有夢想、沒有誘因、但有迴避不了的高風險,要我們這「失落的一代」如何鼓勵年輕學子投入這份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的行業?
(看到這裡,可能又有人不以為然:這個嘯狼若參加今年大學醫科甄試一定不會被挑選,當醫生怎麼那麼在意收入多寡呢?
在此嘯狼要告訴你,嘯狼個人從事骨科外傷的重症治療多年,一向淡泊名利,會寫這些聽來刺耳的話,個人並不期待也不需要得到什麼利益,完全是看不過去當今的體制傷人,要幫年輕醫師喉舌,爭一個道理爭一個未來!
所以,就算通過甄試的醫科學生個個品格清高,但現下這些醫療制度上的問題,仍等著他們未來去面對;個人職涯的規劃,除了考慮志趣是否相合,再來就是看發展性和收入的多寡,這是不需要迴避的。
身為醫療業中「失落的一代」,嘯狼狂嘯為誰?我既不是之前的既得利益者,也不會是未來醫療制度改變後的受惠者!)
全文出處:
http://blog.yam.com/ArnoldLee/article/11341360
只要我長大!
當年我們這一代在當住院醫師的時候非常辛苦,值班、熬夜、寫報告、照顧病人…,一千八百多天的住院醫師生涯,有一千多天必須睡在開刀房的沙發上,當時支撐我們奮鬥不懈的一句話就是──「只要我長大」!
那時候我們知道的老師輩醫師收入簡直可以用「賺翻」來形容,仰望這樣的未來,我們這些後輩醫師都覺得:一時的辛苦是值得的。
(許多人看到這一段,心裡一定會想:怎麼會有這麼勢利的人還在當醫生?)
沒想到,等我們真的「長大」,媳婦熬成婆,當上主治醫師以後,台灣卻進入了健保時代,我們不但要被不合理的制度壓迫,還必須看著那些享盡有形及無形利益的醫界大老們,指著年輕一代的醫師鼻子,左一句「沒有視病猶親的濟世理想」,右一句「缺乏人道與關懷」,好似當年他們是多麼不計名利的清高。
以現在第一線醫療主力的5年級醫生來說,姑且不論七年醫科教育備極艱辛、進入醫院後還必須經歷嚴苛制度磨練才得以晉升,僅從當年大學聯考醫學系最後一個志願的錄取成績來看,考上台大理工組前三志願還綽綽有餘,遑論交大和清大。但當他們在醫師崗位上辛苦十幾、二十年之後,看到那些大學聯考成績遠遜於他們的同學,個個成為坐擁千萬股票分紅的電子新貴,而醫師這行,卻已經淪為M型社會右側中,那直線下滑的一群,叫他們情何以堪?而某些居於廟堂之上名利雙收的大老,不為後輩爭取大環境的合理地位和待遇也就罷了,又何苦對著年輕醫師指東劃西。
改革之路窒礙難行
目前大環境艱困,新鮮人從醫學系畢業,也只願意投入輕鬆的科別(像皮膚科),因為不但醫療糾紛少,還有很多自費項目跟業外收入;而真正活人性命的醫生(像一般外科),訓練辛苦、風險高、健保給付不合理,就越來越沒人想當。
或許你會問我,為什麼不能撥亂反正,改革不合理的醫療制度呢?我對這個問題是悲觀的,除了有「國家財政困難」、「病患就醫的平等權利」兩個神主牌擋在前面沒人敢招架之外,還可從三個面向來談:
1. 一盤散沙的醫界:
醫生都有精英份子的自傲,彼此誰都不服誰,所以健保局、衛生署才可以在不合理的架構底下,個個擊破。每當某個區域喊出醫院要聯合退出健保門診的時候,總有醫院、診所破功,表示不淌混水。但那真是混水嗎?還是有各自的利益考量?
2. 無聲的醫院醫師:
政府協調的對象,大多是大醫院的經營者或領導階層;健保局或衛生主管機關的協調對象,則針對醫師公會(非工會),而公會代表大多為基層醫療院所負責人。但佔醫療從業人口絕大多數的醫院醫師,卻根本沒有時間參與公會活動。
面對源源不絕的新醫師畢業投入職場,台灣醫院卻已經達到飽和,醫院醫師為了飯碗,面對會議室裡的決定也只能接受,因為他們沒有公會的代為發聲、也無勞基法的保障,這使得佔多數的醫療藍領階級,成為承擔最多不公制度、卻沒有發言權的一群。
3. 小蝦米對抗大鯨魚:
很多病人以為面對與醫院、醫師的爭執自己是小蝦米,其實事實剛好相反!
你看,今天立委壓迫著健保局,健保局箝制醫院,醫院又是醫院醫師的雇主。而立委為了選票,又不可能站在人數太少的醫師這邊。譬如一個民代支持醫生假日休診,他得罪的是醫院周圍上萬的群眾,換來的可能只是不到百張的醫師選票;所以民代大多強勢地站在病人、病家的立場。在這體系之下,醫院醫師反而才是最底下、最無法翻身的小蝦米。
確定很爛的未來
醫療體制的改革,若不建立在社會共識之上,醫生只會淪為箭靶,被批評為規避責任、自肥,在消費者權益無限上綱的今天,醫療體制改革的期待,似乎只是種奢望。如今橫在年輕醫師面前的,已經是個「確定很爛的未來」,沒有夢想、沒有誘因、但有迴避不了的高風險,要我們這「失落的一代」如何鼓勵年輕學子投入這份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的行業?
(看到這裡,可能又有人不以為然:這個嘯狼若參加今年大學醫科甄試一定不會被挑選,當醫生怎麼那麼在意收入多寡呢?
在此嘯狼要告訴你,嘯狼個人從事骨科外傷的重症治療多年,一向淡泊名利,會寫這些聽來刺耳的話,個人並不期待也不需要得到什麼利益,完全是看不過去當今的體制傷人,要幫年輕醫師喉舌,爭一個道理爭一個未來!
所以,就算通過甄試的醫科學生個個品格清高,但現下這些醫療制度上的問題,仍等著他們未來去面對;個人職涯的規劃,除了考慮志趣是否相合,再來就是看發展性和收入的多寡,這是不需要迴避的。
身為醫療業中「失落的一代」,嘯狼狂嘯為誰?我既不是之前的既得利益者,也不會是未來醫療制度改變後的受惠者!)
全文出處:
http://blog.yam.com/ArnoldLee/article/1134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