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前額葉皮質功能降低…容易想不開
發表於 : 週二 1月 20, 2009 4:50 pm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 ... 1d67b.html
自由電子報 2009/01/18
文/賴仕涵
總是念念不忘過去的不幸、倒楣事,老是惦記著以前的失敗、不順利,…這些狀況常會在憂鬱症、焦慮症的患者身上發現。周遭的親友總習慣會責怪他們「想太多」、「太想不開」,要他們多往正面想、「想開一點」就好了。然而,哈佛醫學院學者一篇最新研究結果顯示:他們並不是故意要「想不開」,而是腦部功能受疾病影響,才會變成如此!
這項研究的研究對象都曾受過創傷事件(身體暴力、性侵害等),其中38人罹患憂鬱症、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另外21人沒有相關精神疾病。研究者以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觀察他們腦部「抑制記憶」(memory suppression)的功能,發現他們比起沒有罹患相關疾病者,這部分的功能有明顯缺損。
先前就有研究發現,大腦前額葉皮質對於創傷記憶能發揮抑制的效果,以避免人們持續回想起這些記憶,造成更大痛苦。而這個研究則是進一步發現,在憂鬱、焦慮症患者腦中,前額葉皮質功能顯著降低,造成他們較難抑制負面記憶,因此種種不好的回憶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冒出來,造成情緒更加低落及焦慮。
研究人員也推測,憂鬱、焦慮症患者常會抱怨自己記性不佳、忘東忘西,也可能與這部分的功能改變有關。
這個研究給我們非常重要的提醒:焦慮、憂鬱的人之所以沒辦法想開一點,其實是「不能也,非不為也」,並不是他們故意要讓自己悲觀下去,而是腦部功能受影響使然。
之所以要如此強調這個概念,是因為門診中屢屢會聽到這些患者無奈的表示親友的諸多不諒解,以及他們的力不從心,真的很想如大家所說的「想開一點」,但就是做不到!如果以軟弱、草莓族來形容他們,非但不公平,而且也無濟於事,反而只會讓患者感到更絕望,因為連親近的人都無法諒解自己、支持自己!
或許有些老一輩的長者會質疑:「我們以前那個年代那麼辛苦,哪裡還來得及管什麼憂鬱、焦慮?你們年輕人環境那麼好,還有什麼好憂鬱、好焦慮?」
◎這樣的迷思可以從兩方面來說明:
●憂鬱症真的越來越多嗎?其實不見得。就以門診實際狀況來說明,醫師詢問家族史的時候,常會得不到確切答案,也常遇到看完診後,某位家屬偷偷再折回診間,向醫師表示,家族中某某長輩有相關精神疾病,怕其他家人知道。
因為在過去的年代,看精神科是很不得了的一件事。更別提家中若有人因心情鬱悶而自殺身亡,當然更不可能讓人知道!所以並不是以前比較沒有憂鬱焦慮,而是多數人都不敢說、不敢醫。
●門診中,有不少年紀較大的病患,在仔細詢問瞭解病史後,常會發現他們的問題並非一朝一夕所造成,而是數十年來的累積。長年在夫妻、家庭、工作等各方面的壓力下,早已出現明顯焦慮症,甚至憂鬱症的諸多症狀,卻因不願承認、不敢就醫而採取逃避的方式不去面對。要不是讓問題一直拖著,越來越難以處理,要不就是哪天出現一個引爆點,情緒整個爆發或崩潰。
年輕一輩相對比較能接受「心理也會生病」的概念,也比較願意就醫尋求協助。因此,並非過去的人比較沒有這方面的問題,也絕非現代人就比較「草莓」。
瞭解憂鬱、焦慮的人為何會想不開,改用較關心、支持的態度去面對周遭有這樣問題的親友,對他們來說會是很大的幫助!
(作者為台北敦南心診所醫師)
自由電子報 2009/01/18
文/賴仕涵
總是念念不忘過去的不幸、倒楣事,老是惦記著以前的失敗、不順利,…這些狀況常會在憂鬱症、焦慮症的患者身上發現。周遭的親友總習慣會責怪他們「想太多」、「太想不開」,要他們多往正面想、「想開一點」就好了。然而,哈佛醫學院學者一篇最新研究結果顯示:他們並不是故意要「想不開」,而是腦部功能受疾病影響,才會變成如此!
這項研究的研究對象都曾受過創傷事件(身體暴力、性侵害等),其中38人罹患憂鬱症、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另外21人沒有相關精神疾病。研究者以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觀察他們腦部「抑制記憶」(memory suppression)的功能,發現他們比起沒有罹患相關疾病者,這部分的功能有明顯缺損。
先前就有研究發現,大腦前額葉皮質對於創傷記憶能發揮抑制的效果,以避免人們持續回想起這些記憶,造成更大痛苦。而這個研究則是進一步發現,在憂鬱、焦慮症患者腦中,前額葉皮質功能顯著降低,造成他們較難抑制負面記憶,因此種種不好的回憶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冒出來,造成情緒更加低落及焦慮。
研究人員也推測,憂鬱、焦慮症患者常會抱怨自己記性不佳、忘東忘西,也可能與這部分的功能改變有關。
這個研究給我們非常重要的提醒:焦慮、憂鬱的人之所以沒辦法想開一點,其實是「不能也,非不為也」,並不是他們故意要讓自己悲觀下去,而是腦部功能受影響使然。
之所以要如此強調這個概念,是因為門診中屢屢會聽到這些患者無奈的表示親友的諸多不諒解,以及他們的力不從心,真的很想如大家所說的「想開一點」,但就是做不到!如果以軟弱、草莓族來形容他們,非但不公平,而且也無濟於事,反而只會讓患者感到更絕望,因為連親近的人都無法諒解自己、支持自己!
或許有些老一輩的長者會質疑:「我們以前那個年代那麼辛苦,哪裡還來得及管什麼憂鬱、焦慮?你們年輕人環境那麼好,還有什麼好憂鬱、好焦慮?」
◎這樣的迷思可以從兩方面來說明:
●憂鬱症真的越來越多嗎?其實不見得。就以門診實際狀況來說明,醫師詢問家族史的時候,常會得不到確切答案,也常遇到看完診後,某位家屬偷偷再折回診間,向醫師表示,家族中某某長輩有相關精神疾病,怕其他家人知道。
因為在過去的年代,看精神科是很不得了的一件事。更別提家中若有人因心情鬱悶而自殺身亡,當然更不可能讓人知道!所以並不是以前比較沒有憂鬱焦慮,而是多數人都不敢說、不敢醫。
●門診中,有不少年紀較大的病患,在仔細詢問瞭解病史後,常會發現他們的問題並非一朝一夕所造成,而是數十年來的累積。長年在夫妻、家庭、工作等各方面的壓力下,早已出現明顯焦慮症,甚至憂鬱症的諸多症狀,卻因不願承認、不敢就醫而採取逃避的方式不去面對。要不是讓問題一直拖著,越來越難以處理,要不就是哪天出現一個引爆點,情緒整個爆發或崩潰。
年輕一輩相對比較能接受「心理也會生病」的概念,也比較願意就醫尋求協助。因此,並非過去的人比較沒有這方面的問題,也絕非現代人就比較「草莓」。
瞭解憂鬱、焦慮的人為何會想不開,改用較關心、支持的態度去面對周遭有這樣問題的親友,對他們來說會是很大的幫助!
(作者為台北敦南心診所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