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用藥,磨粉?不磨粉?做不做成液劑?
發表於 : 週五 9月 19, 2008 1:27 pm
兒童用藥,磨粉?不磨粉?做不做成液劑?
轉載自http://blog.chung-mei.biz
最近几年,兒童用藥的問題,受到各方面專業人士以及家長的關注,有了很多的進步。這是當代兒童的福氣,想當年我們年幼時,那有這些想法及兒童專用藥劑。現在,大家都有共識,兒童不是小大人,他們的生理功能不是大人的縮小,對藥品的反應,吸吸、代謝、排泄與大人不太一樣。因此,兒童用藥有其特殊用法以及特殊劑量,應該由具有兒科專業知識的醫師及藥師,來量身打造(註一)。兒童,基本上,六歲以前是無法順利吞服藥片膠囊的,因此,如何讓兒童將藥品,順利吞服進入胃腸,以便吸收,也是它特殊之處,使用的方法也應與大人不同。
對於這一點,大家也都有共識,兒童用藥應該給予液體劑型,例如糖漿或是甜味懸浮液,以便以滴管、給藥筒、或是小湯匙慢慢餵入口中,順利吞下,如此最安全有效,愉快和平。台灣醫界雜誌今年第二期有一篇文章(註二),作者們也同意這個共識,”在綜合考慮藥效、安全、使用方便的前提下,也很願意使用藥水”。因此,在有液體劑型藥品可用時,大家都同意,應該使用液體劑型。幸運的是,現今兒童用藥中,佔最大宗的感冒用藥,抗生素類,以及止瀉止吐類,甚至類固醇等藥品,都有液體劑型可供兒童服用,兒童已經可以不必再困難地吞服小錠片或是苦苦的藥粉(注三)。雖然,在這樣情形下,難免會有瓶瓶罐罐,每瓶都要餵,總共餵太多次太多量的麻煩,也有每次倒量不準確的隱憂,也有保存不善,味甜誤飲中毒、螞蟻污染的可能(註二),但總的來說,使用液體劑型仍是最好的方法。
問題是,並不是每個藥品都有液體劑型可用,踫到沒有液體劑型可用的時侯,要怎麼辦?這才是醫藥界以及家長們的難題困惑。這時只好取大人服用的固体劑型,錠片磨粉,膠囊倒出內容粉,加工後,再給家長。這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雖然,這樣作,磨粉,有可能因磨器沒有洗清潔而污染,多种藥品磨在一起可能影響安定性,可能產生物理化學上的交互作用,可能分裝不準確,導致劑量不準確,可能錯用腸衣錠或長效錠去磨(註四),但這是唯一能用的方法。世界各國都是這樣子,並非只有台灣如此。
但是,我們的作法有一部分,跟人家不一樣的,那就是,磨完粉後的後半段,再加工的方法以及給家長後的後續動作,我們有我們傳統的作法。前半部的工作,我們也許做得比人家好,我們有新型机器可以自動磨粉,分裝,完全清潔,但是後半部,分裝為藥包後,家長就拿回去餵兒童吃藥,怎麼餵,以什麼劑型,粉狀或液狀來餵,完全讓家長自行來處理,這就與先進國家不同了。只做完前半段的磨粉劑型,再把藥包給家長,並沒有真正解決兒童,無法吞服固体劑型的困難。如果在給家長藥包時交待不清,它很容易讓人誤會,是要把藥粉直接倒到兒童口裡,讓他直接吞服粉末,這一來有粉飛而嗆到的潛在危險,二來有藥粉在口中太苦而導致餵藥大戰的可能,應該沒有人會這麼作。因此,大部分的人都會得到指示,要把藥粉與水摻和一起,再用小湯匙餵藥。很早以前,我們初做家長時就用這方法這樣作了,三十年過去了還是這樣,是不是有點太堅持古法。何況,說到底,最終使用的還是液體劑型,只是那液劑是由最不專業的家長自行製備而已。因此,上述雜誌中所稱的”磨粉劑型,仍然不失為兒童用藥的安全方便的一種選擇”(註二),應該再補充說明,這磨粉藥包還是要請家長拿回去以後,再做成液體劑型來餵服。這樣才不會使人誤解,是硬指,粉劑也是一個讓兒童直接吞服的劑型選擇之一。
網路醫聲論壇不久前有一個問卷調查(註五)結果顯示:帶著孩子看完病後,22%的家長希望拿到一包包磨粉,71%的家長希望收到磨粉加一瓶藥水。大多數家長們的希望,加一瓶藥水,無非也就是想把藥粉攙和在那藥水中,以方便順利餵藥。既然,最後一步,都是要用液体劑型來餵藥,那好事為什麼不做到底,在診所醫院裡,把藥片磨粉後,再作成液劑,糖漿或是懸浮液,再給家長們,回去後馬上可以餵藥,這不是對家長們更直接更方便,對兒童更好?
西方國家的作法(注六),把藥片磨成粉後,都會再作成液体劑型,給兒童服用,(作成懸浮液的最多)。父母親帶著孩子看完病後,拿著處方到藥局,社區藥局的藥師依處方的指示,臨場製備,拿大人藥片磨粉後,加一點懸浮劑及少量甜味劑,與水攪和均勻,作成數日量的懸浮液,給兒童服用。醫院也一樣,藥劑部門會看情形,用量較多的,平常就製備一些備用,用量少的就臨場製備。這樣的作業方法,不會有瓶瓶罐罐的問題,也不會有無液劑藥品可用的不便,也不必勞動家長將粉劑自行製備成液劑,也不會有非專業人員,粗心選錯錠型濫磨的憂慮,處處都很理想。人家己經天天在作,而且很早以前就這麼作了,我們為什麼到了現在,還不能這麼作呢?到了現在,有健保,家長知識普遍豊富,少子兒童又這麼寶貝,藥師己這麼多,衛生管理單位也算明理親民的時代,怎麼還不能這麼做?我們的醫療水準已經高到可以向國外招攬醫療觀光,但是兒童用藥卻還停留在几十年前,這毛病出在那裡?
首先,很奇怪的一個現象是:在這整個兒童用藥,磨粉不磨粉,做不做成液劑的環節裡,應該是主角的藥師,好像沒經常出現在舞台上(媒體報導中),爭著說,這是我們的專業,職業的天職,讓我們來做,讓我們展現我們的看家本領,為孩童臨場製備懸浮液。我很想請教,第一線的藥師,藥界大老、教授、前輩、先進們,這是真的嗎?在這個醫界與家長們兩難的良机,為什麼沒有激動的反應?但願我的觀察是錯的,不過,容我”亂猜”几個原因:
一是,所學不足功力不夠,得不到醫生及家長信賴。這好像有一點可能,現在的教學著重在臨床方面,比較不著重在物理化學方面的調製手藝訓練。但是調劑學還是必修,國考必考,在校不太可能不教不學。二是,拿不到處方,無從作起。這個對社區藥局可能是主要原因,沒有診所醫生的配合真的很難做到,有道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處方怎敢亂作。其實,在現在台灣特有的醫藥分業現況下,第一線家庭醫生診所都聘有藥師,他們正好可以作這個工作,處方就在自家院裡,磨粉的工作也早就在作了,剩下的就只有把粉作成懸浮液。為什麼沒有這麼作?對醫院藥局藥劑部來說,拿不到處方,就更說不過去了。處方也就在自家院裡,理應就地臨場製備。何以現在卻進一步,也退一步,不代客磨粉,改請家長自行切割磨粉。這是自廢武功,還是有不得己苦衷,被廢武功?那苦衷又是什麼,會比執行藥師的專長天職,直接給家長們一個兒童易服的液体劑型,更重要?三是,衛生管理單位還信不過藥師的專業,還擔心品質不良,不准無照自行製備。其實,參考學校學的,教科書上寫的,文獻發表的,還有網路上的訊息,再依照藥事法中優良調劑規範製備,足夠作出品質保証的產品(註七),四是,成本太高,人手不足,健保不全付,愈作愈賠錢,一切免談。如果真是如此,那大人們就愧對天真無辜的孩童了,為了這個,就讓兒童吃苦藥,難道父母親真會捨不得多付那些費用嗎?
說來說去,最後還要再怪製藥界。大藥廠嫌兒童用藥市場不大,產品安定性差,保存有效期太短,行銷不易,成本太高,不願投資研發生產,導致市售可用藥品不多。如果藥廠對每一種藥品,都研發生產出兒童用液体劑型,那就沒有上述的那些問題。其實,它的市場並不小,產品並不難作,主要是安定性沒固體劑型那麼好,貯存有效期不長,難能庫存,成本很高。不過,台灣幅員並不大,物流又這麼快速方便,人口及醫院診所分佈並不疏落,這些特點可少作快銷,以彌補有效期不長的缺點。期望藥廠能像貢獻於罕見疾病用藥一樣,不吝出資研發生產。如果財力夠眼光遠,再能研發新劑型,例如,快速崩解小錠片,以直接放入兒童嘴裡,馬上崩解為糊後,再以水或飲料甜品吞服,或是微型膠囊粉,以作成懸浮液,不苦又安定,那就更造福醫界以及家長及兒童。
後記:三十年前,我自己的作法是,除了液劑直接量取餵藥外,如果拿到藥片就把藥片切割,每一小片置於光滑白紙上包好,用湯匙壓碎成細粉,如果拿到己磨好的藥包就直接用。另以一湯匙,取一匙布丁(優酪)或冰期淋等半固體甜品,將壓碎之粉或藥包之粉,倒入布丁等甜品中,以小湯匙混和後,一口一口慢慢餵給小寶寶或孩童。利用其甜味及半稠性以及低溫,易操作攪勻等特點,避開不用白開水或藥水攪和,因為太苦了,如此,餵起來有效又順利。有一陣子,運用到吞嚥困難的年長者也很成功。野人獻曝,謹供參考。
注一 : http://udn.com 2008/9/3/news/opinion. 藥命!兒童醫療應量身打造 李秉穎
注二:http://www.tma.tw/ltk/97510213.pdf 兒童用藥之我見 醫聲論壇小組 以及
viewtopic. 2007/9/12. 瓶瓶罐罐真是兒童用藥最佳選擇? 鳴人
注三:http://www.thrf.org.tw 2007/11/18. 健保兒童專用藥至少102種 醫改會
注四:http://fdaforrum.net/phpBB2/viewtopic 轉載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
2008/5/4 today-health 藥您健康 不是每一种藥都適合磨粉服用 梁語庭
注五:http://forum.doctorvoice.org來您診間的家長,最希望收到藥物劑型?(問卷現在移走了)
注六:註二中引用之三個文獻,以及
M.C.Nahata. Pediatrics 104 (1999) 607, Lake of Pediatric Drug Formulation
J.F.Standing, C.Tul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300 (2005) 56-66,
Paediatric formulation-Getting to the heart of the problem
註七: http://www.pjonline.com/news 2008/8/29. A.Lowey,M.Jackson. How to ensur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unlicensed oral medicines
轉載自http://blog.chung-mei.biz
最近几年,兒童用藥的問題,受到各方面專業人士以及家長的關注,有了很多的進步。這是當代兒童的福氣,想當年我們年幼時,那有這些想法及兒童專用藥劑。現在,大家都有共識,兒童不是小大人,他們的生理功能不是大人的縮小,對藥品的反應,吸吸、代謝、排泄與大人不太一樣。因此,兒童用藥有其特殊用法以及特殊劑量,應該由具有兒科專業知識的醫師及藥師,來量身打造(註一)。兒童,基本上,六歲以前是無法順利吞服藥片膠囊的,因此,如何讓兒童將藥品,順利吞服進入胃腸,以便吸收,也是它特殊之處,使用的方法也應與大人不同。
對於這一點,大家也都有共識,兒童用藥應該給予液體劑型,例如糖漿或是甜味懸浮液,以便以滴管、給藥筒、或是小湯匙慢慢餵入口中,順利吞下,如此最安全有效,愉快和平。台灣醫界雜誌今年第二期有一篇文章(註二),作者們也同意這個共識,”在綜合考慮藥效、安全、使用方便的前提下,也很願意使用藥水”。因此,在有液體劑型藥品可用時,大家都同意,應該使用液體劑型。幸運的是,現今兒童用藥中,佔最大宗的感冒用藥,抗生素類,以及止瀉止吐類,甚至類固醇等藥品,都有液體劑型可供兒童服用,兒童已經可以不必再困難地吞服小錠片或是苦苦的藥粉(注三)。雖然,在這樣情形下,難免會有瓶瓶罐罐,每瓶都要餵,總共餵太多次太多量的麻煩,也有每次倒量不準確的隱憂,也有保存不善,味甜誤飲中毒、螞蟻污染的可能(註二),但總的來說,使用液體劑型仍是最好的方法。
問題是,並不是每個藥品都有液體劑型可用,踫到沒有液體劑型可用的時侯,要怎麼辦?這才是醫藥界以及家長們的難題困惑。這時只好取大人服用的固体劑型,錠片磨粉,膠囊倒出內容粉,加工後,再給家長。這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雖然,這樣作,磨粉,有可能因磨器沒有洗清潔而污染,多种藥品磨在一起可能影響安定性,可能產生物理化學上的交互作用,可能分裝不準確,導致劑量不準確,可能錯用腸衣錠或長效錠去磨(註四),但這是唯一能用的方法。世界各國都是這樣子,並非只有台灣如此。
但是,我們的作法有一部分,跟人家不一樣的,那就是,磨完粉後的後半段,再加工的方法以及給家長後的後續動作,我們有我們傳統的作法。前半部的工作,我們也許做得比人家好,我們有新型机器可以自動磨粉,分裝,完全清潔,但是後半部,分裝為藥包後,家長就拿回去餵兒童吃藥,怎麼餵,以什麼劑型,粉狀或液狀來餵,完全讓家長自行來處理,這就與先進國家不同了。只做完前半段的磨粉劑型,再把藥包給家長,並沒有真正解決兒童,無法吞服固体劑型的困難。如果在給家長藥包時交待不清,它很容易讓人誤會,是要把藥粉直接倒到兒童口裡,讓他直接吞服粉末,這一來有粉飛而嗆到的潛在危險,二來有藥粉在口中太苦而導致餵藥大戰的可能,應該沒有人會這麼作。因此,大部分的人都會得到指示,要把藥粉與水摻和一起,再用小湯匙餵藥。很早以前,我們初做家長時就用這方法這樣作了,三十年過去了還是這樣,是不是有點太堅持古法。何況,說到底,最終使用的還是液體劑型,只是那液劑是由最不專業的家長自行製備而已。因此,上述雜誌中所稱的”磨粉劑型,仍然不失為兒童用藥的安全方便的一種選擇”(註二),應該再補充說明,這磨粉藥包還是要請家長拿回去以後,再做成液體劑型來餵服。這樣才不會使人誤解,是硬指,粉劑也是一個讓兒童直接吞服的劑型選擇之一。
網路醫聲論壇不久前有一個問卷調查(註五)結果顯示:帶著孩子看完病後,22%的家長希望拿到一包包磨粉,71%的家長希望收到磨粉加一瓶藥水。大多數家長們的希望,加一瓶藥水,無非也就是想把藥粉攙和在那藥水中,以方便順利餵藥。既然,最後一步,都是要用液体劑型來餵藥,那好事為什麼不做到底,在診所醫院裡,把藥片磨粉後,再作成液劑,糖漿或是懸浮液,再給家長們,回去後馬上可以餵藥,這不是對家長們更直接更方便,對兒童更好?
西方國家的作法(注六),把藥片磨成粉後,都會再作成液体劑型,給兒童服用,(作成懸浮液的最多)。父母親帶著孩子看完病後,拿著處方到藥局,社區藥局的藥師依處方的指示,臨場製備,拿大人藥片磨粉後,加一點懸浮劑及少量甜味劑,與水攪和均勻,作成數日量的懸浮液,給兒童服用。醫院也一樣,藥劑部門會看情形,用量較多的,平常就製備一些備用,用量少的就臨場製備。這樣的作業方法,不會有瓶瓶罐罐的問題,也不會有無液劑藥品可用的不便,也不必勞動家長將粉劑自行製備成液劑,也不會有非專業人員,粗心選錯錠型濫磨的憂慮,處處都很理想。人家己經天天在作,而且很早以前就這麼作了,我們為什麼到了現在,還不能這麼作呢?到了現在,有健保,家長知識普遍豊富,少子兒童又這麼寶貝,藥師己這麼多,衛生管理單位也算明理親民的時代,怎麼還不能這麼做?我們的醫療水準已經高到可以向國外招攬醫療觀光,但是兒童用藥卻還停留在几十年前,這毛病出在那裡?
首先,很奇怪的一個現象是:在這整個兒童用藥,磨粉不磨粉,做不做成液劑的環節裡,應該是主角的藥師,好像沒經常出現在舞台上(媒體報導中),爭著說,這是我們的專業,職業的天職,讓我們來做,讓我們展現我們的看家本領,為孩童臨場製備懸浮液。我很想請教,第一線的藥師,藥界大老、教授、前輩、先進們,這是真的嗎?在這個醫界與家長們兩難的良机,為什麼沒有激動的反應?但願我的觀察是錯的,不過,容我”亂猜”几個原因:
一是,所學不足功力不夠,得不到醫生及家長信賴。這好像有一點可能,現在的教學著重在臨床方面,比較不著重在物理化學方面的調製手藝訓練。但是調劑學還是必修,國考必考,在校不太可能不教不學。二是,拿不到處方,無從作起。這個對社區藥局可能是主要原因,沒有診所醫生的配合真的很難做到,有道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處方怎敢亂作。其實,在現在台灣特有的醫藥分業現況下,第一線家庭醫生診所都聘有藥師,他們正好可以作這個工作,處方就在自家院裡,磨粉的工作也早就在作了,剩下的就只有把粉作成懸浮液。為什麼沒有這麼作?對醫院藥局藥劑部來說,拿不到處方,就更說不過去了。處方也就在自家院裡,理應就地臨場製備。何以現在卻進一步,也退一步,不代客磨粉,改請家長自行切割磨粉。這是自廢武功,還是有不得己苦衷,被廢武功?那苦衷又是什麼,會比執行藥師的專長天職,直接給家長們一個兒童易服的液体劑型,更重要?三是,衛生管理單位還信不過藥師的專業,還擔心品質不良,不准無照自行製備。其實,參考學校學的,教科書上寫的,文獻發表的,還有網路上的訊息,再依照藥事法中優良調劑規範製備,足夠作出品質保証的產品(註七),四是,成本太高,人手不足,健保不全付,愈作愈賠錢,一切免談。如果真是如此,那大人們就愧對天真無辜的孩童了,為了這個,就讓兒童吃苦藥,難道父母親真會捨不得多付那些費用嗎?
說來說去,最後還要再怪製藥界。大藥廠嫌兒童用藥市場不大,產品安定性差,保存有效期太短,行銷不易,成本太高,不願投資研發生產,導致市售可用藥品不多。如果藥廠對每一種藥品,都研發生產出兒童用液体劑型,那就沒有上述的那些問題。其實,它的市場並不小,產品並不難作,主要是安定性沒固體劑型那麼好,貯存有效期不長,難能庫存,成本很高。不過,台灣幅員並不大,物流又這麼快速方便,人口及醫院診所分佈並不疏落,這些特點可少作快銷,以彌補有效期不長的缺點。期望藥廠能像貢獻於罕見疾病用藥一樣,不吝出資研發生產。如果財力夠眼光遠,再能研發新劑型,例如,快速崩解小錠片,以直接放入兒童嘴裡,馬上崩解為糊後,再以水或飲料甜品吞服,或是微型膠囊粉,以作成懸浮液,不苦又安定,那就更造福醫界以及家長及兒童。
後記:三十年前,我自己的作法是,除了液劑直接量取餵藥外,如果拿到藥片就把藥片切割,每一小片置於光滑白紙上包好,用湯匙壓碎成細粉,如果拿到己磨好的藥包就直接用。另以一湯匙,取一匙布丁(優酪)或冰期淋等半固體甜品,將壓碎之粉或藥包之粉,倒入布丁等甜品中,以小湯匙混和後,一口一口慢慢餵給小寶寶或孩童。利用其甜味及半稠性以及低溫,易操作攪勻等特點,避開不用白開水或藥水攪和,因為太苦了,如此,餵起來有效又順利。有一陣子,運用到吞嚥困難的年長者也很成功。野人獻曝,謹供參考。
注一 : http://udn.com 2008/9/3/news/opinion. 藥命!兒童醫療應量身打造 李秉穎
注二:http://www.tma.tw/ltk/97510213.pdf 兒童用藥之我見 醫聲論壇小組 以及
viewtopic. 2007/9/12. 瓶瓶罐罐真是兒童用藥最佳選擇? 鳴人
注三:http://www.thrf.org.tw 2007/11/18. 健保兒童專用藥至少102種 醫改會
注四:http://fdaforrum.net/phpBB2/viewtopic 轉載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
2008/5/4 today-health 藥您健康 不是每一种藥都適合磨粉服用 梁語庭
注五:http://forum.doctorvoice.org來您診間的家長,最希望收到藥物劑型?(問卷現在移走了)
注六:註二中引用之三個文獻,以及
M.C.Nahata. Pediatrics 104 (1999) 607, Lake of Pediatric Drug Formulation
J.F.Standing, C.Tul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300 (2005) 56-66,
Paediatric formulation-Getting to the heart of the problem
註七: http://www.pjonline.com/news 2008/8/29. A.Lowey,M.Jackson. How to ensur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unlicensed oral medic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