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林啟禎醫師專欄 (中華日報)
發表於 : 週日 9月 14, 2008 9:26 am
狂狷需及時 / 林啟禎
《2008/09/11 16:52》
■林啟禎
醫療判斷因為個別病情差異而在常態中有變數,導致治療選擇拿捏分寸難有標準答案,但總需要依循醫學的常規與通則,或者略作修正,但修正之道如何呢?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當醫師當到要引用「倫語」來作為工作準則,可見醫療這個行業真的愈來愈困難了。
舉例來說,台灣的小朋友因為缺少運動導致普遍韌帶鬆弛與肌力不足,俗稱飼料雞。加之上課或補習時間太久、壓力太大、背的書包太重加上看電視或上網姿勢不良,導致姿勢性脊柱側彎的發生率日益提高。姿勢性脊柱側彎隨年齡的增加與對問題嚴重性的忽略,角度可能愈來愈厲害,甚至成為結構性的脊柱側彎。而此時的治療選擇到底該選擇屬於強化體質的運動與姿勢調整呢?或選擇簡單干預的矯正背架治療呢?或者侵入干預的手術治療呢?這可是門大學問。
所謂的「中行與之」,指的是「執其兩端」而取平衡的「中庸之道」,意思是病人的期望與必須付出的身心煎熬能取得平衡,病人的期望與醫師所建議的治療與其成果能夠一致。然而這其中的溝通總與想像有誤差,例如病人希望別人看不出來有脊椎彎曲,與醫師以 X光片計算出來認定的側彎角度有改善並不完全相同。病人期望生活能夠正常快樂健康,這與醫師期許藉由改善側彎來提升呼吸吞吐的肺體積容量也有落差。
因此,側彎幾度時該選擇治療方式的參考度數,就很難有中庸之道。不得已之下,就有「狂」或「狷」的分野了。狂者進取,表示寧可過度治療也不願因消極而延誤時機。當外科醫師在懷疑病患得到「急性闌尾炎」而建議作「闌尾切除術」時,大多採用此態度,因為就算闌尾沒發炎,付出的代價遠比有闌尾炎卻沒開刀的代價來得低。不過,積極穿矯正背架不保證側彎度數會改善,而積極以開刀矯正大多可以改善側彎度數卻不保證未來沒有任何疼痛,或者生活能力完全正常,這是因為被固定的脊柱也相對的因僵硬而活動度不佳。因此,積極有好處,但並不絕對。
狷者有所不為,在可穿或不穿矯正背架之間,選擇代價較小的運動與拉筋治療。在可開或不開刀矯正之間,選擇較不侵入性的矯正背架治療。雖不會有太神奇的成效,但也不會付出太大的身心考驗代價。然而,如果成效不如預期,或與病患及家屬的想法缺少溝通的潤滑,消極的建議也會被質疑是否延誤病情。反正沒走的路在想像中絕不會塞車或車禍,絕對是對現狀不滿的心情出路。因此,保守有好處,但也不絕對。
如此困難的判斷,病患與家屬通常會問過許多醫師以聽取建議,但在不同醫師在見解、看法與立場有所不同下,所得到的建議仍會令病患與家屬困惑。通常第一線的開業醫會有個人意見但不會堅持,轉介到醫學中心的專科門診是否答案就會完全相同呢?如果都是專家卻意見相左,會不會各自堅持己見令人更無所適從呢?
過去學者袁宏有一首「詠史詩」:「無名困螻蟻,有名世所疑。中庸難為體,狂狷不及時。」在上述脊椎側彎程度判斷與建議治療選擇中,病患與非專科醫師如螻蟻,常困於不同的意見中。但身為專科醫師,是不同意見的最後決斷者,除非能夠堅守實證醫學、邏輯判斷與良好溝通,否則也將困於「世所疑」的情境。當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存在時,標準答案與中庸之道不可得時,則是選擇積極的狂或保守的狷,恐怕也必須依賴智慧與經驗判斷的藝術層次了。
(作者: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系教授暨成大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轉貼者註: 目前為科主任]林啟禎)
《2008/09/11 16:52》
■林啟禎
醫療判斷因為個別病情差異而在常態中有變數,導致治療選擇拿捏分寸難有標準答案,但總需要依循醫學的常規與通則,或者略作修正,但修正之道如何呢?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當醫師當到要引用「倫語」來作為工作準則,可見醫療這個行業真的愈來愈困難了。
舉例來說,台灣的小朋友因為缺少運動導致普遍韌帶鬆弛與肌力不足,俗稱飼料雞。加之上課或補習時間太久、壓力太大、背的書包太重加上看電視或上網姿勢不良,導致姿勢性脊柱側彎的發生率日益提高。姿勢性脊柱側彎隨年齡的增加與對問題嚴重性的忽略,角度可能愈來愈厲害,甚至成為結構性的脊柱側彎。而此時的治療選擇到底該選擇屬於強化體質的運動與姿勢調整呢?或選擇簡單干預的矯正背架治療呢?或者侵入干預的手術治療呢?這可是門大學問。
所謂的「中行與之」,指的是「執其兩端」而取平衡的「中庸之道」,意思是病人的期望與必須付出的身心煎熬能取得平衡,病人的期望與醫師所建議的治療與其成果能夠一致。然而這其中的溝通總與想像有誤差,例如病人希望別人看不出來有脊椎彎曲,與醫師以 X光片計算出來認定的側彎角度有改善並不完全相同。病人期望生活能夠正常快樂健康,這與醫師期許藉由改善側彎來提升呼吸吞吐的肺體積容量也有落差。
因此,側彎幾度時該選擇治療方式的參考度數,就很難有中庸之道。不得已之下,就有「狂」或「狷」的分野了。狂者進取,表示寧可過度治療也不願因消極而延誤時機。當外科醫師在懷疑病患得到「急性闌尾炎」而建議作「闌尾切除術」時,大多採用此態度,因為就算闌尾沒發炎,付出的代價遠比有闌尾炎卻沒開刀的代價來得低。不過,積極穿矯正背架不保證側彎度數會改善,而積極以開刀矯正大多可以改善側彎度數卻不保證未來沒有任何疼痛,或者生活能力完全正常,這是因為被固定的脊柱也相對的因僵硬而活動度不佳。因此,積極有好處,但並不絕對。
狷者有所不為,在可穿或不穿矯正背架之間,選擇代價較小的運動與拉筋治療。在可開或不開刀矯正之間,選擇較不侵入性的矯正背架治療。雖不會有太神奇的成效,但也不會付出太大的身心考驗代價。然而,如果成效不如預期,或與病患及家屬的想法缺少溝通的潤滑,消極的建議也會被質疑是否延誤病情。反正沒走的路在想像中絕不會塞車或車禍,絕對是對現狀不滿的心情出路。因此,保守有好處,但也不絕對。
如此困難的判斷,病患與家屬通常會問過許多醫師以聽取建議,但在不同醫師在見解、看法與立場有所不同下,所得到的建議仍會令病患與家屬困惑。通常第一線的開業醫會有個人意見但不會堅持,轉介到醫學中心的專科門診是否答案就會完全相同呢?如果都是專家卻意見相左,會不會各自堅持己見令人更無所適從呢?
過去學者袁宏有一首「詠史詩」:「無名困螻蟻,有名世所疑。中庸難為體,狂狷不及時。」在上述脊椎側彎程度判斷與建議治療選擇中,病患與非專科醫師如螻蟻,常困於不同的意見中。但身為專科醫師,是不同意見的最後決斷者,除非能夠堅守實證醫學、邏輯判斷與良好溝通,否則也將困於「世所疑」的情境。當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存在時,標準答案與中庸之道不可得時,則是選擇積極的狂或保守的狷,恐怕也必須依賴智慧與經驗判斷的藝術層次了。
(作者: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系教授暨成大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轉貼者註: 目前為科主任]林啟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