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危機 成台灣全島災難 ~看了真想哭!

媒體怎樣報導醫界?醫界專業的觀點在哪裡? 歡迎論述,讓真相更完整的呈現!

版主: 版主021

回覆文章
頭像
phocux
CR
CR
文章: 651
註冊時間: 週六 4月 05, 2008 10:43 am
來自: Changhua

塑化劑危機 成台灣全島災難 ~看了真想哭!

文章 phocux »

看看這篇總整理,看語氣像是大陸人寫的!
看了真想哭,尤其是這一句"第一當醫生"!
(omg)


塑化劑危機 成台灣全島災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doc/docDetailCreate.jsp?coluid=7&kindid=0&docid=101723248
2011-06-07 11:05:07

圖檔
5月31日,菲律賓馬尼拉,環保組織成員舉起標語,抗議進口台灣含塑化劑飲料。

  中評社香港6月7日電/閩南話講,第一當醫生,第二去賣冰,紅利賺不清。”在台灣民眾心目中,這兩種職業是最賺錢的。現在,恐怕沒有人再想賣冰了。這起台灣地區近三十年來最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發展成為“全島災難”。

  直擊台灣塑化劑危機

  《中國經濟周刊》報道,“很多店鋪都關了門,超市裡的飲料也下架了很多,現在大家都喝白開水、礦泉水”台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研究生徐心怡說。

  夏日的台灣格外悶熱,本應該進入銷售旺季的冰品和飲料卻因為塑化劑危機而遭受全民抵制。

  半個月前,台北著名的士林夜市還熙熙攘攘,人流如織。這裡聚集了數千種台灣小吃,最受歡迎的是消暑解渴的冰品和飲料。“如今士林夜市的人流量少了一半以上,誰還敢吃冰品和飲料啊!都有毒,賣的人都沒了。”徐心怡說。

  “大家都認為,一向以制度健全為傲的台灣出現了‘鬆動的螺絲’。”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終身特聘教授孫璐西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採訪時表示,“這打破了台灣長久以來的優越感,我們的制度、信譽和安全都備受考驗。”

  台灣30年來最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

  “一切起於偶然,又是必然。”孫璐西對《中國經濟周刊》介紹說,事情的起因緣於一次偶然的檢測,但後期的追查發現,“這是個大範圍的、長久存在的問題。”

  今年4月,台灣衛生部門例行抽驗食品時,一位檢驗員發現一款“淨元益生菌”的檢測色譜中出現了異樣波紋。“但由於這些波紋不在食品檢驗表目錄中,因此一般的檢驗員不會注意,超標了也不知道是何種物質。”正在調研此事的孫璐西告訴記者。

  “而這位非常盡責的檢驗員通過反覆實驗和比對明確了超標物質的身份——塑化劑。”孫璐西介紹說,塑化劑是一種有毒的化工業用塑料軟化劑,屬無色、無味液體,添加後可讓微粒分子散布更均勻,因此能增加延展性、彈性及柔軟度,常作為沙發、汽車座椅、橡膠管、化妝品及玩具的原料。“居然在食品中發現有毒化工原料,著實讓人吃驚!”

  隨後,經台灣衛生部門調查發現,塑化劑是被添加在起雲劑中的。“合法、限量的起雲劑對人體是安全的,是經台灣‘衛生署’批准通過的一種乳化劑,主要用來防止運動飲料或食品沉澱,增加口感。”孫璐西說,“台灣產起雲劑的主要成分應為棕櫚油和軟化劑,可是,不法商販為節約成本,用塑化劑替代了棕櫚油。”

  經台灣衛生部門追查發現,“含毒”起雲劑居然來自台灣最大的起雲劑供貨商——昱伸香料有限公司(下稱“昱伸香料”),它是台灣177家企業的原料和食品添加劑供應商。

  至此,此事才在台灣引起軒然大波,自5月25日起,台灣各部門和媒體都開始大範圍追查相關的食品和企業。

圖檔
5月31日,台中,受到塑化劑DEHP風暴影響,現打果汁攤位前擠滿排隊人潮。

  與此同時,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副教授黃港住通過媒體表示,早在5年前,他所負責的研究小組就做了“白老鼠實驗”,並發現曾經服食“塑化劑”的老鼠,誕下的後代以雌性為主,並會影響其正常的排卵,即使誕下雄性,其生殖器官較正常的小三分之二,而精子數量亦大減。“這反映出‘塑化劑’毒性屬抗雄激素活性,造成內分泌失調。”黃港住說,“研究可以應用到人類身上,顯示長期攝吸‘塑化劑’對男性的影響較女性大。”

  這一言論甫經公布,就引起了台灣民眾的恐慌。“有人恍然大悟,難怪台灣生育率已降為全球最低,難道是因為塑化劑吃太多的關係嗎?”徐心怡告訴記者,“已經有台灣專業醫療機構公布數據稱,這幾年台灣婦女罹患乳腺癌的比例增長3倍多,誘因直指塑化劑。類似的消息還有很多,似乎在一夜之間,台灣所有的健康問題都找到了‘元凶’。”

  但孫璐西教授認為,這個恐怖的實驗結果並沒有得到台灣學術界的認可。“我是在媒體上看到這個實驗的,實驗具體情況並沒有得到進一步證實。”同時,她表示,“塑化劑中的DEHP(鄰苯二甲酸酯)成分被台灣‘衛生署’明確歸類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比三聚氰胺毒20倍,按照現在檢測出的含量,一個人每天喝一杯500毫升摻了DEHP飲料就會對健康造成危害。”更令人震驚的是,5月30日,昱伸香料負責人賴俊傑坦承,他在起雲劑中添入塑化劑已將近30年,而早期所用的DOP(通用型增塑劑)比DEHP更毒,一直到5年前,才改用DEHP。

  “我們吃了‘塑化劑’30年?”孫璐西一字一頓地說,“這是台灣近30年來最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

  千億元新台幣的損失

  從5月25日起,“每天的報紙都在公布新的數據,一天比一天多,幾乎所有台灣的食品廠商都卷了進去。”徐心怡說。孫璐西認為:“此事已經從一個食品安全事件發展為一次‘全島災難’。”

  截至6月1日,受“塑化劑危機”影響的下游廠商已經達到200多家,包含的品項從飲料、果汁、保健食品到藥品等多達500餘項,其中,統一企業、長庚生物科技、白蘭氏、台糖、台鹽等台灣知名廠商紛紛“落水”。

  這時,香港又傳出了爆炸性新聞,據《大公報》報道:早在一年前,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就經香港紅十字會轉介300名市民的血液樣本進行化驗,其中再抽取200名市民血液樣本,發現99%的人的血液樣本中均驗出有“塑化劑”。該項目負責人黃港住稱,這類化學物料有可能一直存在於食物中,只是由於“塑化劑”未納入香港恒常食物監察計劃內,令市民進食後“中招”也不知,直至台灣爆發有關風波後,港府才“如夢初醒”。

台灣民眾的健康狀況會不會比香港更嚴重?

  孫璐西認為,“現在有點危言聳聽的意思。”理由是:“舒跑、寶礦力等市場占有率非常高的運動飲料使用的都是進口起雲劑,統一企業中受牽涉的產品也是其非常小的子品牌和類別。因此,傷害沒有那麼大。”

  但台灣許多家長都擔心孩子成為塑化劑的受害者,紛紛前往醫院求醫問診。為此,島內衛生主管部門已緊急要求20多家公立醫院加開健康門診接受民眾咨詢。

  多年來,台灣食品以“健康”為旗幟在全球打開了銷路。在5月中旬還遍布全島的“2011年台灣美食展”的宣傳牌上寫著:“台灣食品的特點是低糖、低添加劑或無添加劑、非油炸、多選自天然原料等,天然健康,是消費者信得過的產品。”

  台灣美食展是一項在台北世貿中心舉辦的美食暨旅遊展覽,自1989年以來,每年6月定期舉辦,罕有間斷,已成為亞洲知名的美食產業展覽。“到了今年5月末,台灣美食展的廣告宣傳已經停止了,民眾普遍認為,今年辦不成了。”徐心怡告訴記者。

  塑化劑危機還逐漸影響到了更多的國家和地區。據台灣媒體報道:5月27日,台灣有關部門表示,目前已經將這一事件通報給世界衛生組織。但這些塑化劑的食品或者食品原料目前已經至少被銷售到大陸、香港、東南亞、美國、中東等國家和地區。

  同日,有大陸媒體報道稱:“目前,美國和加拿大已要求台灣產品出具安全檢驗證明才能進口。”

  5月28日,台灣報業龍頭之一《中國時報》發表評論:“這起事件勢必重創台灣食品業,相關損失恐高達千億元新台幣。”

  更為深遠的影響是,商家的信譽、消費者的信心都一落千丈。“用閩南話講,第一當醫生,第二去賣冰,紅利賺不清。”徐心怡說,“在台灣民眾心目中,當醫生和賣冰是最賺錢的途徑。”而現在,“恐怕沒有人再想賣冰了。”

  “行動日”爭議

  5月28日,台灣當局宣布將5月31日確定為“終止黑心起雲劑行動日”當局表示,從5月31日零點起,台灣地區22個縣市將同步啟動稽查,檢查範圍包括運動飲料、果汁、茶飲、糖漿果漿、膠錠粉狀類等五大類產品,產品廠商必須提供不含塑化劑的安全證明,否則將禁止銷售,違反者處以重罰。

  為此,上述五大類產品的廠商無不急於盡快拿到檢驗報告以自證清白。5月29日,台灣各檢驗實驗室送驗件數暴增,單日送驗產品超過千件,個別檢驗實驗室門口堵車長達5小時。

即使如此,包括著名便利店7-Eleven在內的多家超市賣場還是因未拿到廠商的檢驗證明而被停止販賣部分產品並遭受處罰。

  但台灣當局的“閃電行動”並沒有得到普遍好評。

  “很多問題產品都是有政府認證字號的,現在台灣民眾對政府威信、檢查和監管能力很懷疑。”孫璐西認為,“‘行動日’的做法太突然、太草率了,廠家和賣場都來不及準備,這對於食品安全監管毫無益處。”

  另外,安全證明是由廠家提供的,台灣“衛生署”稱之“廠商自主管理,而並非是政府主導的。“那安全證明的有效性就很值得懷疑了。”孫璐西認為,在大批廠商捲入塑化劑風波的當下,“還繼續任由‘廠商自主管理’,這不是很荒唐嗎?”

  “閃電行動”的不只是台灣“衛生署”。就在同一天,台灣“法務部”稱已成立專案小組,解決民眾關心的索賠問題。“督導各地檢署偵辦相關案件,並透過媒體報道此類事件的司法救濟管道,如果權益或健康受損,可以提出民事訴訟,還可透過假處分(相當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的‘訴訟保全’)防止廠商脫產”,並明確指出,“民事訴訟法可進行集體訴訟,消保法也有團體訴訟規定”。

  台灣“經濟部”也“研擬從生產製造端源頭進行管制,把食品添加物業者也納入食品GMP認證的自主管理對象,進行強制認證,希望改進行政作業手段,對食品進行更嚴格的把關,讓民眾安心。”

  然而,讓台灣民眾倍感詫異的是,負責毒物管制的“環保署”卻一直未表態。“目前很多專家和團體都希望能將塑化劑由第四類毒物管制提升到第二類,如此可以加強管制力度,查獲業者違法後,懲處也更重。”孫璐西很困惑,“為何在其他部門都積極應對的時候,‘環保署’態度消極?這如何能響應要求食品安全的強烈民意?”

  同時,也有台灣媒體批評說,“政府的行動安撫了消費者不會買到含有塑化劑的食品,但是還沒有交代清楚,到底有哪些食品是安全的,已經吃進肚子裡的食品對人體健康危害又有多重,已經被污染的食品目前是否全部受到監控,都有待進一步理清。”

  研究公共行政的徐心怡則對記者表示,反應迅速一向是台灣政府的特色,但同時,台灣政府也因此飽受非議。“一直難逃作秀和形式主義的嫌疑。”

  大陸地區幾乎不受影響?

  “落水”的諸多台企中有很多大陸消費者非常熟悉的品牌,如統一、康師傅、白蘭氏等。從5月27日起,在大陸有業務的台企都紛紛表示,其在大陸生產和銷售的產品是安全的。

  據台灣“衛生署”公布,台灣食品龍頭企業統一集團的三種產品:寶健運動飲料、蘆笋汁和7-SELECT低鈉運動飲料被查出有毒,而且其中有毒蘆笋汁已銷往大陸。

  但統一集團總經理助理楊壽正於5月27日對媒體表示,“起雲劑”只在台灣地區的產品中使用,大陸統一品牌飲料不受本次事件影響。

  對於最受大陸關注的“有毒蘆笋汁”,楊壽正則表示,“銷售僅限於台商較為密集的閩南,由小貿易代理商進口並在小超市和零售攤點售賣,涉及到廈門、東莞等地”,而“大陸其他地區絕無”。並且,“目前統一集團已經通過三種渠道回收有毒蘆笋汁,一是貿易商封閉庫存,二是接受中間渠道和消費者的退貨,三是通過清查進行回收。”

  白蘭氏公司隨即公開表示,該公司生產的受“起雲劑”污染的兒童鈣片與維他命產品,並沒有在大陸銷售。

  康師傅公關部負責人陳功儒也向媒體強調,該公司在大陸地區銷售的任何飲料產品都是在當地生產的,與台灣地區沒有任何關係。

  據媒體報道,目前沈陽的沃爾瑪超市已對被禁止進口的台灣飲料進行緊急下架,並接受消費者退貨。而在“涉毒”蘆笋汁的主要銷售地福建和廣東東莞,該產品已難覓蹤影,台灣產的其他食品也普受牽連。東莞本地零售龍頭企業的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店80%的台灣食品都已下架。

6月1日晚間,衛生部緊急發布公告,將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等17種物質列入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這意味著塑化劑將作為衛生監管部門今後的監督管理重點之一。

  30年來,塑化劑為何能逃過層層監管?

  原因一:

  管制架構失效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表示,最關鍵的原因是政府沒有辦法管理最新出現的一些化學品。台灣市面上的化學物質有10萬多種,且大部分都有毒性。而被台灣“環保署”列為毒性化學物質的只有271種。“目錄”外的空白區域成為隱患滋生地。此外,包括DEHP在內被列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的有78種。按照規定,對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採取的是“事後報備”的管理方法,“監管只是名義上的”。

  原因二:

  實驗室檢測體系漏洞

  在台灣,食品檢測只參照“兩表”:肯定性物質列表和否定性物質列表,至於不在“兩表”中的物質,台灣“衛生署”的檢測員通常不會注意。台灣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淩永健表示:“要建立完善的實驗室檢測制度,加強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實驗室專業檢測,以彌補一般的政府檢測部門所做的例行檢測的不足。”

  原因三:

  食品追溯制度不足

  台灣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行加工食品追溯制度的地區,“但是很遺憾,這個制度只局限於生鮮領域,且最近三年都是停滯的。”詹長權認為,繼續完善食品追溯制度迫在眉睫。

  原因四:

  “名優產品”抽檢率過低

  台灣有關部門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確定“GMP微笑認證產品”(由台灣“經濟部”評定的名優產品)的食品安全質量。“過低的抽檢率和對業者自覺的過度依賴是釀成此次大禍的重要原因。”詹長權說。
回覆文章

回到「★媒體報導VS醫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