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w.nextmedia.com/subapple/articl ... D/20110606
兒童噎到意外頻傳,近日就發生一名2歲女娃吞入氣球,送醫仍不治悲劇,小兒科醫師盧英仁指出,國外研究發現近9成異物吸入案例,發生在4歲以下幼兒,且死亡率達7%,若家長發現孩子被食物哽住無法出聲、呼吸困難或身體發紺時,也就是臉部、嘴唇或四肢末端變黑,應立即採「哈姆立克急救法」,日常也應將易誤食的小物品,收好放在孩子拿不到地方。
報導╱林明佳、張佩玉 攝影╱張世平、王文廷
盧英仁醫師指出,被異物或食物噎到,最常卡在支氣管,症狀包括咳嗽、喘、呼吸聲減少;其次是卡在喉頭或氣管,症狀為咳嗽、吞嚥困難、喉頭疼痛、有哮鳴聲等,當出現這些症狀時,應鼓勵孩子用力咳嗽,若無效,則應速就醫請醫師取出。急診科醫師田知學提醒,一旦有無法出聲、呼吸困難或身體發紺時,應立即採「哈姆立克急救法」,以免氣管窒息過久,造成永久性腦部傷害,甚至死亡。
這樣做
點下放大 別給軟Q食物
盧英仁醫師指出,臼齒約在1歲半至2歲半才會長出,因此2歲半以下幼兒,最好避免給予太硬、一口就可吞入大小或質地軟Q不易嚼爛的食物,包括小熱狗、饅頭、丸子、果凍、硬糖果、口香糖、瓜子等。
點下放大 建立用餐規矩
1歲後孩子的口語和認知逐漸發展,應開始培養孩子用餐規矩,包括吃飯時應細嚼慢嚥、不可一口吞入食物,不可躺著吃,也勿讓大小孩餵弟妹吃飯。
點下放大 陪伴幼兒玩耍
3個月大~2歲半值口腔發展期,此階段的幼兒喜歡把東西放進嘴巴,若大人沒注意,孩子很可能誤食異物如彈珠、鈕釦等,家長應避免讓幼童單獨玩耍。
點下放大 可搗碎切小塊
1歲半~2歲半幼童的牙齒會長齊,孩子2歲半後可開始訓練他吃有嚼勁食物如肉丸,一開始最好搗碎或切小塊,再逐步讓孩子嘗試較大份量。
學起來
有危險立急救
盧英仁醫師指出,若發現幼兒被異物噎到,出現呼吸困難、嘴唇或臉色發黑、手摸脖子、無法說話,甚至意識昏迷,此時須立即採「哈姆立克急救法」,以預防異物噎住氣管過久而死亡。依患者年齡、意識清醒與否,急救方法分成3種。
SOS1
1歲以下嬰兒
點下放大 STEP 1
一手固定嬰兒軀幹使其面朝下,用另一手掌心拍打兩肩胛骨間,連續拍5下。
點下放大 STEP 2
翻轉身體使其仰躺、面朝上,兩手食指跟中指在其乳頭中間下方一指寬處,壓1~2公分,連續按壓5下,重複步驟1和2,直到異物排出並漸能呼吸。
點下放大 SOS2
1歲以上及成人
若患者是成人或大於1歲以上的幼兒,且意識清醒,急救者站立於病患背後,一手握拳,拇指和虎口對準其肚臍與劍突中間,劍突即介於兩塊肋骨中間那塊胸骨最下緣處,另一手包住拳頭並握緊,兩手快速向內向上方向連續用力擠壓5下。重覆數次直到異物排出並漸能呼吸。
點下放大 SOS3
意識已昏迷者
若患者意識不清、已昏迷,讓病患仰臥平躺於地上,急救者跨坐其大腿,兩手上下交疊,十指可互扣亦可不扣,重點是手腕跟手掌跟要出力,手掌置於肚臍與劍突中間,快速往下施壓並往前推5下,重覆數次直到異物排出並漸能呼吸。
醫師說
點下放大 醫師說 小心誤食藥品
小兒科醫師 盧英仁
根據門診經驗,發現幼兒最常誤食大人藥品和電池,因電池有水銀、具腐蝕性,若誤食應立即掛急診取出。
點下放大 醫師說 老人也要注意
急診科醫師 田知學
老人應避免給予太大塊、太黏的食物,以免噎到。若沒人可協助,可雙手扶住高腳椅背,用力推壓肚臍與劍突中間自救。
防幼兒被異物噎到 小物品收好 食物搗碎切小塊
媒體怎樣報導醫界?醫界專業的觀點在哪裡? 歡迎論述,讓真相更完整的呈現!
版主: 版主021
回覆文章
1 篇文章
• 第 1 頁 (共 1 頁)
回覆文章
1 篇文章
• 第 1 頁 (共 1 頁)
前往
- 評論
- ↳ ★焦點評論
- ↳ ★精選文集
- 公會及協會專區
- ↳ 全聯會與各縣市醫師公會專區
- ↳ 全聯會與各縣市醫師公會專區(秘密花園區)
- ↳ 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
- ↳ 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
- 我要活下去 (公開版面)
- ↳ 老仙ㄟ講古論今講座
- ↳ Dharma鄭逸哲醫法肥皂箱講台
- ↳ 肥皂箱秘密基地
- ↳ ★媒體報導VS醫界觀點
- ↳ 人物記實
- ↳ 衛生署長
- ↳ 年度疫情/疫苗
- ↳ 2007
- ↳ 2008
- ↳ 2009
- ↳ 2010
- ↳ 醫療生態
- ↳ 爭議文章版
- ↳ ★愛滋病患與醫護人員權益討論區
- ↳ ★ 談天說地,無所不談,就是不談政治
- ↳ ★醫療工商服務區(我愛紅娘)
- ↳ ★野人獻曝●花園一隅
- ↳ ★HIS醫療資訊廠商客服專區
- ↳ ★血汗健保
- ↳ ★二代健保
- ↳ ★醫門忠烈
- ↳ 花園子版
- ↳ ★ 漫畫及海報
- ↳ 愚公移山計畫暫存區
- ↳ 愚公移山vs.冷涼卡好
- ↳ ★CME繼續教育訊息專區
- ↳ ★ 審查制度的善與惡
- ↳ 政治事件聊天區
- ↳ ★工商服務專區
- ↳ 醫師人力供需討論專區
- ↳ 外籍學歷與外籍醫師問題
- ↳ 醫師替代人力問題
- ↳ 醫院醫師的問題
- ↳ 診所醫師的問題
- ↳ 法規規範
- ↳ ★波淘洶湧
- ↳ ★醫學生事務交流專區
- 秘密花園A區(真正精采的只有通過審核的醫師會員可進入)
- ↳ 股票
- ↳ 基金.債券
- ↳ 貨幣.黃金.鑽石
- ↳ 節稅
- ↳ 保險
- ↳ 房地產
- ↳ 金融即時新聞. 理財相關文章
- ↳ 期貨
- ↳ 綜合討論區(暫泊區)
- 秘密花園B區
- ↳ 診所CEO專區
- ↳ 不友善藥廠與盤商抵制區
- ↳ 健保抽審guideline/criteria download 專區
- ↳ 健保申報疑問
- ↳ 人事問題
- ↳ 自費專區
- ↳ 軟硬體問題
- ↳ 電腦與網路在醫學領域的應用
- ↳ 診所對外關係
- ↳ 放假相關問題
- ↳ 醫療糾紛
- ↳ 綜合教室
- ↳ 專科簽到簿
- ↳ 藥物討論專區
- ↳ 家庭醫學科
- ↳ 皮膚科
- ↳ 內科
- ↳ 小兒科
- ↳ 外/骨/復健科
- ↳ 五官科
- ↳ 婦產科
- ↳ 精神科
- ↳ H1N1 and Flu及感染性疾病
- ↳ 醫療和健保法規實務
- ↳ 健保補充費與二代健保
- 醫勞盟
- ↳ 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TMAL】
- 藏經閣
- ↳ 開業醫須知
- ↳ 95年報稅專區
- ↳ 96年報稅專區
- ↳ 97年度報稅專區
- ↳ 98年度報稅專區
- ↳ 99年度報稅專區
- ↳ 100年度報稅專區
- ↳ 101年度報稅專區
- ↳ 102年度報稅專區
- ↳ 103年度報稅專區
- ↳ 104年度報稅專區
- ↳ 105年度報稅專區
- ↳ 106年度報稅專區
- ↳ 107年度報稅專區
- 論壇事務區(公開版面)
- ↳ ★公佈欄
- ↳ ★新手導引區
- ↳ ★意見反應與求助
- ↳ ★篳路藍縷
- ↳ ★投票專區
- ↳ Poll小組討論工作區
- ↳ ★新手測試區
- ↳ ★友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