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的未來

歡迎大家來聊天,這裡不討論健保,大家放輕鬆,什麼都可以談,都可以來聊聊,但是政治相關文章不要在這裡談!

版主: 版主006

回覆文章
u22
R2
R2
文章: 242
註冊時間: 週五 6月 08, 2007 4:38 pm

台灣經濟的未來

文章 u22 »

兩岸經濟何處去?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6.04 03:05 am


其實,早自2008年3月馬總統當選之前,馬政府便已注定要面對極其艱巨的經濟挑戰。2009年9月爆發的金融海嘯與此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海峽兩岸過去20年的經濟表現,台灣雖每下愈況,但近年尚可保住差強人意的4%上下成長率;對岸則無比亮眼,平均成長率達到令人咋舌的兩位數。不過,兩者的成長都共同繫於一個因素:大陸沿海地區加工出口業的超高速發展。

1960年代到1980年代的台灣經驗向世人證明,加工出口業是開發中國家得以快速向上提升的捷徑。當1980年代後期台灣的加工出口業四散飄零到東南亞及中國大陸,所到之處紛紛締造速成的經濟奇蹟,更提出了充分的證據。究其根柢,不外乎大量廉價勞動藉加工出口,猛力將整個經濟向上拉拔。

中國大陸擁有最豐富的廉價勞動資源,復得地利之便,與加工出口業的先導如台灣、南韓、星、港乃至日本近在咫尺,因而推動力量也無與倫比,創造出超大的經濟奇觀。只是,「槍打出頭鳥」,領先同儕者固然是各方矚目的焦點,卻也是攻擊的目標,所得快速升高,更無可避免地拉高薪資,直接傷損加工出口業的相對優勢。因此,中國大陸循此捷徑快速發展的時間能有多長,原就受到質疑,而中共官方自「十一五計畫」起,過於早熟地要求產業升級,乃使此一捷徑提早斷絕。

在2008年初出籠的各項政策,如勞動合同法、企業所得稅法、削減出口退稅比率等全面圍剿下,加工出口業的出口成長率節節下降,至年中效果已十分明顯,中共中央心生畏懼,趕緊抽回若干打擊措施,如出口退稅的削減;其後忽遇金融海嘯,為積極「保八」,更不敢再造次。然而法令既出,木已成舟,毫無挽回餘地,衝擊仍持續累積及擴大,如勞動合同法等;同時,為了「保八」,遍地烽火地大搞建設,將大量資源與勞動力留置各省市,沿海加工出口業所需勞動力忽然枯竭,缺工問題愈演愈烈,導致工資竄升。深圳富士康12起自殺事件更雪上加霜,加工出口業的低廉薪資成為眾矢之的,各省紛紛調高基本工資,還要與物價水準連動;溫家寶總理更公開宣稱,將採取多種措施提高職工收入。大陸廉價勞動的優勢顯將點滴流失,加工出口業全面退出沿海地區,乃指顧間事。

失去此一「奇蹟發動機」,中國大陸將何去何從?許多專家樂觀地主張,將富士康與其他加工廠西移內陸,繼續運用更廉價的勞動資源,會一舉數得。台灣當年也有產業東移之說,但連區區中央山脈都無法跨越,則距沿海上千公里的內陸豈有可能!

更普遍的看法是,大陸大可以內需做為替代引擎,帶動下一波成長高峰。但內需不外乎消費、民間投資與公共支出,大陸消費占國內生產毛額(GDP)偏低,主要是結構使然,要改變結構與習慣,絕非短期可以奏功;何況為「保八」,中共以大規模的補貼刺激家電、汽車等消費,已非常態,目前補貼措施即將退場,消費將不升反降。至於投資,GDP四成以上的占比已偏高,未來宜減不宜增。另公共支出在「保八」行動中貢獻巨大,高達九成的經濟成長拜其所賜,但此舉不僅不可能長久,「國進民退」更壓縮了民企的空間,貽患久遠。如果這兩者均不可恃,又將何所期待?

當對岸加工出口業走到末路,台灣4%的經濟成長率將泰半消失,情況不會比中國大陸樂觀。如果找不到替代的成長引擎,台灣經濟會一敗塗地。這就是2008年馬總統注定要面對的挑戰。時至今日,大陸加工出口業的敗象幾已確定,目前正是圖窮匕現的關頭,馬政府將何以為計?(取自經濟日報)
----------------------------------------------------------------------------

分析的蠻有道理
最近幾個月台灣景氣看似有好轉的跡象
但將整個台灣寄放在一個ecfa上 好像不是很踏實
相對 南韓能發展自己的品牌 並成功有自己的文化產業
感覺上,南韓是走上正確的路
回覆文章

回到「★ 談天說地,無所不談,就是不談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