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 寫:kimbo 寫:黃帝內經里面說的很清楚,
"肝生於左"
又說
"刺中肝,五日死"
肝要不是真的人体器官,而是中醫胡吹的什麼"不存在的更偉大東西",怎麼個給
"刺中肝,五日死"法??
最明确的當然就是中醫自己的臟腑圖,很明确的划出肝在人体左邊,這張是內臟圖是已知中國最早的臟腑圖
一張中醫自己的圖就把中醫的謊言打倒在地 別再丟臉了
lt liver.gif
就是這張了。所以這個圖可以看出來自醫師的視角而言,這本古代內科開業術的這段文章到底是那句話寫錯了。總之肝生於左句話並沒有錯。
不過在現代,針灸針刺中肝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以現代技術要讓病人活過五日輕而易舉,所以這段話只不過是當年警告醫師小心不要出醫療糾紛有用,對現代就沒什麼用了。
這些無聊的論調早已受過許多人提出駁斥過了
而且這些多為斷章取義不明其理的文章,只會顯出拙劣而已
隨意一位稍有中醫素養者便能知其差異所在(隨意舉一篇供閱)
“左肝右肺”與其臨床意義
中醫“左肝右肺”一說,來源於《黃帝內經》,這是《內經》中的一個千古之謎。曾經有人想從《內經》入手,借此來否認中醫理論,抓住“左肝右肺”之說,大做文章。以現代解剖學相對照,攻擊中醫學古老、不科學。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陳可冀先生就說過:“中醫理論有好東西,但具體來說有許多錯誤地方,……這些理論純粹是虛假的、空洞的,為什麼中醫這些文章不能登大雅之堂,走不出去?”(引自黎鳴《西方哲學死了》)作為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的陳院士對中醫理論都抱有這種輕視的態度,恐怕醫學其他西醫人士就更可以想見了。
“左肝右肺”的真正含義及其具體內容究竟是什麼?
“左肝右肺”一詞,是“肝生於左,肺藏于右”之簡稱,出自《素問·剌禁論》篇,原文說:“肝生於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裏,脾為之使,胃為之市。”顯然,“左肝右肺”只是前面的兩句話,與全文分裂開來,應該說這是“斷章取義”。如果將“左肝右肺”與全句聯繫起來一起來理解,就會發現“左肝右肺”不是解剖部位,而是另有其義。因為原文不但論述了肝、肺,還論及了心、腎、脾、胃。已牽涉到了五臟六腑這個整體,若說“左肝右肺”是解剖部位,那麼請問心、腎、脾、胃的解剖部位又在哪?原文對此根本就沒有提及。
關於肝、肺的解剖部位,古代中醫學早就有明確的認識,如《難經·四十二難》有“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之論;《靈樞·九針》有“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之說。所以歷代醫家皆認為“左肝右肺”不是解剖部位,而是從生理功能而言的。如楊上善說:“肝者為木在春,故氣生左;肺者為金在秋,故氣藏右也,陽長之始,故曰生也;肺為少陰,陰藏之初,故曰藏也。”可見,歷代醫家皆以“左肝右肺”指其氣而言。所謂“肝生於左”者,謂肝之氣其用在左也;“肺藏于右”者,謂肺之氣其用在右也。
《21世紀課程教材·中醫基礎理論》說:“‘肝左肺右’之說,始見於《黃帝內經》:‘肝生於左,肺藏于右’(《素問·剌禁論》)。這非指解剖部位而言,而是從肝和肺的生理功能特點而言的。因為中醫認為左右為陰陽之通道,人生之氣,陽從左升,陰從右降。肝屬木,應春,位居東方,為陽生之始,主生主升;肺屬金,應秋,位居西方,為陰藏之初,主殺主降。左為陽升,右為陰降。肝體居右,而其氣自左而升;肺居膈上,而其氣自右而降。肝為 陰中之陽主升發,肺為陽中之陰主肅降。故有肝左肺右的說法。”顯然,《教材》沒有新的解釋,只是重復了前人之說,也沒有解開這個謎。
根據《周易》:乾象天,是萬物之根蒂;坤象地,乃萬物生化之基礎。然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只有乾陽與坤陰氣交,萬物始能資生。《素問·六微旨大論》說:“何謂氣交……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說明天地間存在著氣交運動,而人和萬物生長在氣交之中。那麼天地陰陽二氣又是如何在進行氣交運動的?《素問·五運行大論》說:“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復會也。”張介賓解釋說:“上者右行,言天氣右旋,自東而西以降于地;下者左行,言地氣左轉,自西而東以升天”。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靈樞·邪客》說:“人與天地相應也。”天地之間既然存在著氣交運動,那麼人體臟腑之間,同樣也會存在著臟氣升降出入相交運動,升降,是人體內臟氣之間的銜接;出入,是人體內氣與大自然外氣之間的聯繫。因此,升降出入運動是人體生命活動得以維持的保證。所以,《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人類居於天地“氣交”之中,人出生後,人體已由先天轉入後天。《周易》八卦也由先天八卦轉入後天八卦。
這個後天八卦方位圖來源於洛書。洛書與人體生命科學的關係,主要在於洛書與臟腑的關係。洛書為人體臟象方位學奠定了基礎:正北方為坎卦,坎屬水,水性寒,北方生寒,寒氣通于腎,故腎位正北方;正南方為離卦,離屬火,火性熱,南方生熱,熱氣通於心,故心位正南方;正東方生風為震卦,風氣通于肝,故肝位正東方;正西方為兌卦,兌屬澤,澤性涼,西方生涼燥,燥氣通于肺,故肺位正西方;中央屬坤土,土性陰濕,濕氣通于脾,故脾居正中。
洛書不但為人體臟象方位學奠定了基礎,而且為臟腑氣機升降確定了其運行方向:水為至陰,居於下,下者上升,故腎水上升;火為至陽,則居於上,上者下降,故心火下降;肝木主升發位於東,故居於左;肺金主收降位於西,則居於右。是知臟氣運行,陰陽升降為:心火下降,腎水上升;肝木左升,肺金右降。此人身臟腑氣機升降之大略也。
所以,《素問·剌禁論》中“左肝右肺”這一段話可以解釋如下:
“肝生於左”:生,《廣雅》:“生,出也。”出,《考工記》玉人注:“向上謂之出。”左,乃《五運行大論》中“下者左行”之左,張介賓注:“左行,言地氣左轉,自西而東以升于天”。故“肝生於左”者,謂肝氣從左向上升也。
“肺藏于右”:藏,《詞源》:“潛匿”也。潛,《中華大字典》:“潛,沈也”,“沈,下也”。匿,《中華大字典》:“藏也。”說明潛與匿皆有“下”義。右,乃《五運行大論》中“上者右行”之“右”,張介賓注:“右行,言天氣右旋,自東而西以降于地”。故“肺藏于右”者,謂肺氣從右下降也。
“心部于表”:部,《集韻》:“部,總也,統也”。《荀子·五霸編》:“名聲部發於天地之間”。注:“部,猶分佈也”。故“心部于表”者,謂心氣分佈于表也。
“腎治于裏”:裏,以升降主裏也,故“裏”,指人體內升降而言,“腎治于裏”者,謂心腎相交為氣機升降之本也。
“脾為之使”:之,指胃之水谷精微;使,差使也。故“脾為之使”者,謂脾為胃中水谷精微向上輸送也。
“胃為之市”:之,指胃中水谷精微,故“胃為之市”者,謂胃為水谷精微生化的市場。
根據上述解釋,就可以繪製出臟腑氣機升降運動圖。這個氣機運動圖,是以心腎分居上(南)下(北)心腎相交,為升降之根本;以肝、肺各居其左(東)右(西),為升降之道路;以脾(升)胃(降)居中為升降之樞紐。
臟腑氣機升降運動,在臨床辨證論治方面,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周易與中醫學》(楊力著)論之較詳,這個臟腑氣機升降運動是一個圓運動:
一、左半圓升機失常
以左半圓肝脾腎主升,右半圓心肺胃主降,影響升降失職主要為心腎,而起決定意義的又在於腎。臨床上腎陽式微坎陽不能發動,必致肝脾下陷,故許多情況下,肝脾虛而升陽,單純補肝脾之力,其療效較差,若兼以補腎則療效倍增,這種情況用理中湯如再加附子則效如桴鼓。此即前人世間所謂“補脾莫若補腎”之意也。
左半圓升降失常,臨床常出現一組“水寒土濕木鬱”,即腎陽虛、脾濕水泛,肝氣鬱滯不升的綜合症狀,證見畏寒肢冷、頭昏腰酸、浮腫便稀,食少納呆,神鬱寡歡,舌質淡苔白膩、脈沉弦、兩尺無力等,應給以“暖水、燥土、疏木”治之。
二、右半圓降機失常
右半圓的降機由心肺胃組成,胃為戊土(燥土),脾為己土(濕土),胃賴心血所蔭,脾濕所濡。在正常情況下,燥濕調停脾升胃降,則右半圓能正常右旋。如心陰暗耗,心火上炎不能下蔭,則易導致胃燥上逆,胃逆則肺氣不降而呈“火炎胃燥金逆”的病理,臨床出現心煩失眠、心情不暢,乾嘔胃脹、鼻幹、胸部不適等綜合證。治療原則為“清心潤土涼金”,可用竹葉石膏湯。若胃逆不降,除用瓜蔞、半夏開結降逆之外,酌加黃連卻顯奇效,此因根源在心,所謂“治胃莫如治心”也。說明右半圓降機失職和心肺胃密切相關。
三、人體氣機圓運動是以心腎為升降之根本:
《內經》是以腦髓為升降的啟動力。腦髓通過三焦將先天之火下輸胸腹之中,使五臟六腑能各自行使其生理功能。所謂心腎相交,是先有心火中之真陰(離中之陰)隨肺涼降于腎,使腎水不寒,腎水本應下沉,由於坎陽(腎中之真陽)發動腎水溫升,才可上濟心火,此謂坎離相交、水火既濟,亦即心腎相交。如心陰虧耗,心火上炎,肺胃失蔭則弗能涼降。或腎陽火衰,腎水下流,不能溫升,則肝脾失煦而不轉。如此,整個升降運動勢必停滯。因此,心腎相交實為升降圓運動的根本。
四、肝肺是升降之兩翼:
肝藏血,肺藏氣,肝肺的升降實際上就是氣血的升降,肝肺一左一右,猶如鳥之兩翼。肝主升發,肺司肅降,故左半圓之溫升需賴肝木的溫升,右半圓的涼降必依肺金之肅降。如肝肺氣機失調,必致氣血逆亂而影響全身氣機升降混亂。
五、脾胃為升降之樞紐:
脾胃二者一為陰土本濕潤,一為陽土性燥,燥濕相當,中氣得以化源。中陽發動氣機始能運轉,脾升肝才能升,胃降肺始能降。如中土失運,或胃燥氣逆,或氣虛脾陷則升降失職,勢必導致氣機不轉。故前人說:“中氣不運,升降反作,清陽下降,濁陰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
總之,“左肝右肺”集中反映了“氣”在人體臟腑中的運動規律。氣的正常運動,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氣的升降出入之間要平衡協調;二、氣的運行要通暢無阻。氣的運動正常,稱為“氣機調暢”。若氣的運行不暢,或阻滯不通,稱為“氣機不暢”。而氣機失調,其病機可概括為氣滯、氣逆、氣陷、氣閉與氣脫五種。這種升降出入失調之病機,不論內傷或外感,新病或久病都是存在的。可以說“百病皆生於氣”,氣為生命之本。因此,《莊子·知北遊》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難經·八難》:“氣者,人之根本也。”
由此可見,“左肝右肺”之論,對於人體的生理和病理都是至關重要的。這個理論能說是虛假的、空洞的?作為中科院院士的陳可翼先生能不感到汗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