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東漢時期南陽郡涅陽人,曾任長沙太守,學醫於同郡名醫張伯祖,東漢建安中南陽發生傷寒疫疾,死了不少百姓,他辭官回鄉致力研究傷寒疫疾的治療,除了勤求古訓,更結合實踐經驗,救治許多罹患傷寒的患者,著有《傷寒雜病》一書,此書算是他集合各大方家再加個人臨床實證的心得記錄,經後人整理成《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部醫書,歷來中醫皆奉為經典,因而被譽為「方藥之祖」、「醫中之聖」。
方老師只專精於經脈醫學,因為經脈可選擇,藥吃落肚透過消化吸狀如何到達病灶而不影響其他臟腑?再則診斷是否正確亦直接關係到藥效,對目前全靠望、聞、問在下藥的中醫,實在令人不敢恭維。醫聖張仲景的醫術真有那麼了不起嗎?他所留下的行醫心得真的正確無誤嗎?千百年來似乎尚無人提出質疑過,反倒有無數後學者如他一般「勤求古訓與結合實證經驗」延續中醫傳統,但說穿了所謂「勤求古訓」不過是熟讀前人留下的治病驗方與疹治病例,而「實證經驗」則是以病患充做白老鼠換來的,長江後浪推前浪,在西醫不斷以各項實驗證據推翻以前的舊觀念時,中醫如果還一直停留在「勤求古訓」中,再千百年後,仍不會有多大的進步足以和西醫匹敵。
提到《傷寒論》一書,方老師不但無法肯定其成就,反而認為它是一本誤人子弟的著作,從張仲景在「太陽辨證論」一論就多達九十多篇,因他認為太陽即巨陽,傷寒的主要症狀為發燒,病因出於太陽所致,這點便誤導所有後學者。中醫所有學理皆從陰陽起始,經脈亦分三陰三陽,三條陽氣中一陽為少陽,二陽為陽明,三陽為太陽,何以張仲景會視太陽為巨陽?古人已死無從對證,若照排序,一者為大,若從字義解釋,少陽便會被當成「小」陽,而太陽因屬膀胱與腎,腎又是人體元氣之所在,理所當被視為巨陽。
方老師研究經脈醫術多年,對人體六臟六腑氣血循環瞭若指掌,許多信任他的客人連感冒都找他調理,包括嚴重流感引起的高燒、筋骨痛、咳嗽等症狀,透過經脈總能達到自我療癒的效果。根據他的實證加病理研究所得人體發燒的機制會反應於少陽與厥陰的經脈上,少陽(三焦、膽)才是真正的巨陽,厥陰(心包、肝)則為真正的巨陰,不論少陽或厥陰出現異常脈息,人體皆會產生發熱、畏寒現象,只是有的熱於表,有的熱於裡的分別罷了,但太陽經(腎、膀胱)若有問題,頂多只會頭痛、腰痛或下腹痛,卻不會發燒,張仲景的《傷寒論》那麼著重於探討太陽經,明顯是搞錯方向了。
方老師天生記性差,尤其是讀書,一般人如果讀十遍就能記住的文章,他大概讀一百遍照樣零零落落,但他卻每天利用晨起精神最好的時刻,致力於修改《黃帝內經》,他想藉著自己對經脈病症的獨到研究,將古書中記載有誤或語氣含糊不明的,或因年代久遠有所疏漏的部分一一修正,讓《黃帝內經》真正成為一本陰陽分明,病理辨症無誤,足以為習醫之人排除疑難的實用醫書。
醫聖張仲景?
版主: 版主006
- joelin
- 科主任級
- 文章: 5451
- 註冊時間: 週六 4月 14, 2007 11:12 pm
Re: 醫聖張仲景?
中醫治病
都往 典籍古書 去尋求
越老 越偏 越好
西醫 則不然
講求 新知 新藥 .......
不同的觀念 不同的信仰
無所謂對錯 ....
都往 典籍古書 去尋求
越老 越偏 越好
西醫 則不然
講求 新知 新藥 .......
不同的觀念 不同的信仰
無所謂對錯 ....
儒 學 身 能
道 修 靈 淨
佛 悟 心 空
道 修 靈 淨
佛 悟 心 空
-
- V2
- 文章: 2503
- 註冊時間: 週四 2月 20, 2014 10:40 am
Re: 醫聖張仲景?
joelin 寫:中醫治病
都往 典籍古書 去尋求
越老 越偏 越好
西醫 則不然
講求 新知 新藥 .......
不同的觀念 不同的信仰
無所謂對錯 ....
所以
不求進步
現在有一群致力於
中醫科學化的醫師
就值得鼓勵
推崇
務實科學SOP
務實科學SOP
-
- 註冊會員
- 文章: 448
- 註冊時間: 週六 9月 08, 2007 12:36 am
Re: 醫聖張仲景?
TangHsu 寫:張仲景,東漢時期南陽郡涅陽人,曾任長沙太守,學醫於同郡名醫張伯祖,東漢建安中南陽發生傷寒疫疾,死了不少百姓,他辭官回鄉致力研究傷寒疫疾的治療,除了勤求古訓,更結合實踐經驗,救治許多罹患傷寒的患者,著有《傷寒雜病》一書,此書算是他集合各大方家再加個人臨床實證的心得記錄,經後人整理成《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部醫書,歷來中醫皆奉為經典,因而被譽為「方藥之祖」、「醫中之聖」。
方老師只專精於經脈醫學,因為經脈可選擇,藥吃落肚透過消化吸狀如何到達病灶而不影響其他臟腑?再則診斷是否正確亦直接關係到藥效,對目前全靠望、聞、問在下藥的中醫,實在令人不敢恭維。醫聖張仲景的醫術真有那麼了不起嗎?他所留下的行醫心得真的正確無誤嗎?千百年來似乎尚無人提出質疑過,反倒有無數後學者如他一般「勤求古訓與結合實證經驗」延續中醫傳統,但說穿了所謂「勤求古訓」不過是熟讀前人留下的治病驗方與疹治病例,而「實證經驗」則是以病患充做白老鼠換來的,長江後浪推前浪,在西醫不斷以各項實驗證據推翻以前的舊觀念時,中醫如果還一直停留在「勤求古訓」中,再千百年後,仍不會有多大的進步足以和西醫匹敵。
提到《傷寒論》一書,方老師不但無法肯定其成就,反而認為它是一本誤人子弟的著作,從張仲景在「太陽辨證論」一論就多達九十多篇,因他認為太陽即巨陽,傷寒的主要症狀為發燒,病因出於太陽所致,這點便誤導所有後學者。中醫所有學理皆從陰陽起始,經脈亦分三陰三陽,三條陽氣中一陽為少陽,二陽為陽明,三陽為太陽,何以張仲景會視太陽為巨陽?古人已死無從對證,若照排序,一者為大,若從字義解釋,少陽便會被當成「小」陽,而太陽因屬膀胱與腎,腎又是人體元氣之所在,理所當被視為巨陽。
方老師研究經脈醫術多年,對人體六臟六腑氣血循環瞭若指掌,許多信任他的客人連感冒都找他調理,包括嚴重流感引起的高燒、筋骨痛、咳嗽等症狀,透過經脈總能達到自我療癒的效果。根據他的實證加病理研究所得人體發燒的機制會反應於少陽與厥陰的經脈上,少陽(三焦、膽)才是真正的巨陽,厥陰(心包、肝)則為真正的巨陰,不論少陽或厥陰出現異常脈息,人體皆會產生發熱、畏寒現象,只是有的熱於表,有的熱於裡的分別罷了,但太陽經(腎、膀胱)若有問題,頂多只會頭痛、腰痛或下腹痛,卻不會發燒,張仲景的《傷寒論》那麼著重於探討太陽經,明顯是搞錯方向了。
方老師天生記性差,尤其是讀書,一般人如果讀十遍就能記住的文章,他大概讀一百遍照樣零零落落,但他卻每天利用晨起精神最好的時刻,致力於修改《黃帝內經》,他想藉著自己對經脈病症的獨到研究,將古書中記載有誤或語氣含糊不明的,或因年代久遠有所疏漏的部分一一修正,讓《黃帝內經》真正成為一本陰陽分明,病理辨症無誤,足以為習醫之人排除疑難的實用醫書。
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傷寒論金匱要略第8條 傷寒論是一本怎樣的書?傷寒論的本質是什麼?———仲景說的6病是指什麼? 作者:陳建元
翻遍傷寒論,會發現仲景根本沒有講過6經,連標題都是講6病,6經是後人馬嘴套牛頭,誤解瞎套上去的,套上去的原因是因為看不懂6病在寫什麼,想要用6經來解釋6病,結果發現不太合身,不太合身但面子又掛不住,為了找理由來圓謊這些不太合身的地方,700家註解,紛紛擾擾爭論了一千多年。
整本傷寒雜病論的本質,用一個「寒」字就能貫穿,6病也是用一個「寒」字就能貫穿全部的6病。6病是指什麼?仲景參考的素問、九卷(靈樞)有著傳統易理的演譯思想,太極生兩儀,兩儀是一陰一陽,一陰一陽又根據陰的程度和陽的程度,陰分成太陰、厥陰、少陰,陽分成太陽、陽明、少陽,這種分法是把不同陰陽程度的事物,歸類成6大類(三陰三陽)。要知道內經中的所說的三陰三陽有兩種用法,一種是指經絡,但因為正經有12條,單用三陰三陽名稱容易混淆,所以這類用法在內經中,通常會在三陰三陽的名稱前面再冠上手、足的名稱,如手陽明、足太陰,另一類用法是把陰陽兩種屬性,如上再細分成三陰三陽,藉以說明陰陽的多寡程度,這是用來類比解釋事物或是當成歸類綱目來使用的,並不是指經絡,譬如天元紀大論篇中,鬼臾區說:「陰氣陽氣各有多少的不同,所以有一陽、二陽、三陽,一陰、二陰、三陰的區別」,譬如靈樞通天篇中說:「有太陰之人,有太陽之人,有少陰之人,有少陽之人,有陰陽平和之人」,這種歸類法是來自於內經承接了易理的陰陽演化思想,所以才有這種歸類法,很明顯的,仲景是採取了第2種用法,因為通篇並不冠手足名稱在前面,6病只是把陰陽依程度上的不同,再分成6大類而已。
以第1篇太陽上篇的前面幾條條文來看,也可以知道把太陽病當成太陽膀胱經來看待,絕對是錯誤的,內經中到處都可以看到的惡寒熱、喘咳、上氣、鼻涕鼻塞等仲景在太陽篇中前幾條所描述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在內經中都是歸屬在太陰肺經的症狀,怎麼會通通跑到膀胱經上面去?所以把太陽病當成太陽膀胱經是說不通的。
精通脈學的人,看到仲景的標題「辨太陽病脈證並治」這幾個字,也可以馬上發現仲景的意思絕對不是分辨太陽膀胱經脈證病變的意思,因為「脈」這個字有特異性,只在「病」和「臟腑」這兩個地方出現,病可以是指單個病種,或是以某個突出的症狀(體徵)為首,然後集合幾個病種(古中醫的分類方式,如病名是「頭痛」,內容不管是感冒頭痛、生理期頭痛、癌症頭痛‥‥通通包到裡面去),我們可以說某個病有一個自己的什麼脈,但不會有膀胱經脈證這種說法,因為只有在「病」和「臟腑」才有脈,膀胱經是臟腑的外循經絡,膀胱經可以有自己的外證表現,但卻沒有自己的脈,它的脈是藉腎脈來察覺的,所以把太陽病脈證的病位當成是太陽膀胱經,完全是說不通的。
仲景說的6病,是指各種有寒性性質的內外疾病或體徵,各依照寒性的多寡和種類,各自歸屬在太陰、厥陰、少陰、太陽、陽明、少陽中,三陰三陽病是代表各篇的病名,同時也是代表寒的多寡或寒的不同類型。
傷寒論金匱要略第12條 傷寒論是一本怎樣的書?傷寒論的本質是什麼?———6病包含的病種和體徵有哪些? 作者:陳建元
雖然內經的熱論篇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意思是說今天所說的熱病,病機應該歸屬在被寒氣所傷,為什麼會這麼說?這是因為古人觀察到某些熱性病在發病之前,會先有「畏寒或寒戰」的現象,所以會直覺的認為病機是寒氣所傷,這是用來探討病機,述說寒傷可以轉成熱病。
58難說傷寒有5,這是因為扁鵲觀察到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這5個病種,在起病的初期,大致上都是先有「畏寒」的現象,後來才轉過去的(普通感冒、法定傳染病或繼發性的感染都會),所以他認為這5種病的病機其實都應該歸屬在傷寒裡。
但,不管先賢對傷寒的定義是什麼?重點是仲景最後有沒有接受?很顯然的,仲景最後並沒有接受這種定義,因為在傷寒雜病論中,我們看不到大量的熱性病敘述(後代溫病中才有),反而看到大量的虛寒病的敘述,如太陰病記載了各種偏虛寒性的慢性胃炎、潰 瘍、慢性腹瀉,很明顯的,仲景所謂的傷寒,比目前所謂的廣義傷寒,又多出了太多的範圍。
經典的東西因為年代久遠,看的時候必須用臨床的實際現象,來核對千年傳話後必然產生的誤差,而不是把經典釘死在那邊,硬要板回臨床擺在眼前的事實來屈就經典,譬如曾有人白血病發熱給老師傅看病,老師傅說:你這是感冒才會發熱啊,病患說:不,我是白血病在發熱,老師傅說:胡說八道,我是五代祖傳中醫,我爺是御醫,我八歲就讀傷寒論,只聽說過外感疾病會發熱而已,哪有什麼白血病會發熱的?讀這個例子,告訴我們讀仲景書時,還是要還原仲景書中所記載的每條條文,在現代屬於什麼病種,如果不還原真相,只是以為用辨證的方法,就能完全的異病同治,很容易會踩到地雷,某些條文確實是可以在6病中傳來傳去,某些條文卻是完全行不通的,到底條文和條文之間能不能傳變,決定於在把條文還原之後,看那條條文到底是在寫什麼病種,和那個病種之下,在臨床上到底有沒有這種證型的存在。所以讀傷寒論要先能辨病,不先辨病傷寒論根本讀不下去,而要辨病的話,有兩樣東西要熟悉,一是對現代醫學中各科疾病的特徵很清楚,一是對古脈法很清楚,兩樣東西一清楚,把傷寒論中所描述的症狀和所描述的脈象一起合起來看,馬上知道傷寒雜病論中的每一條條文,到底是指現代的哪一個病種,這樣一來,兩邊就能對照了,傷寒雜病論就解開了。很多時醫以為傷寒論就是一些證,這是很不妥當的,仲景記載的,依每篇的篇名,仲景都是寫著辨○○病脈證,很明顯的,仲景是在描述當時已經被歸類的一些病種,並在每個病種底下置若干證型,很多人誤以為傷寒論只是一本談證的書,這是不對的,你不先有一個病名為綱目,下面如何置證呢?
6病包含的病種和體徵有哪些?太陽病大致上是記載了普通感冒、少數的流行性感冒轉歸和變化,但也記載了胸腔積液、急性腎小球腎炎、氣胸、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積液、肺栓塞、心包炎、癌症、脫水、肺性腦病、肝性腦病、低鈉血症所導致的腹痛、胃腸功能紊亂、胃腸菌群失調、胃腸吸收不良。
陽明病記載了各種熱病的發熱期表現和轉歸,急性肝炎。
少陽病記載了肝氣滯所表現的狀況、一種特殊的感冒類型、耳中風、神智異常。
太陰病記載了各種偏虛寒性的慢性胃炎、胃潰瘍、慢性腹瀉。
少陰病記載了甲狀腺功能低下、垂體前葉功能減退、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或功能低下的人又感冒、偏於寒性的風濕筋骨痛、臨終狀態、急性咽喉炎。
厥陰病記載了休克、迴蟲、痢疾、特殊寒型的頭痛。
仲景的收錄是有規律性的,太陽病收錄的主要是外感風寒和變化,至於其他的病種,不是由外感併發過來的,就是發病初期也會表現出「惡寒」傾向的,則通通收在太陽病中。雖然初期有「惡寒」,但接著的變化是劇烈發熱的,通通收在陽明病。病情表現出「寒熱往來」的,收錄在少陽病。太陰則收錄虛寒性的胃病為主,看一看大部分胃病或急性發作的人,大都是一副手抱腹部,面青惡冷的樣子,這就知道為什麼古人會歸類在太陰病。少陰病則記載一些內分泌功能低下異常而表現出寒性體徵的病種。厥陰則收錄放在上面各項中都不適合的,則歸到這邊來,以代表寒熱錯雜。不只傷寒論中可以這樣歸納,金匱要略也可以整本都回歸傷寒論,也是可以被6病分類,金匱要略收錄的一樣都是具有寒性體徵性質的病,所以兩本原是一本,不應該分開。傷寒雜病論是研究「寒」的書,雖然高血壓、糖尿病、口臭、青春痘、結膜炎、甲狀腺亢進‥‥‥等等這些偏於陽性熱性病很常見,但並不是收錄寒性病項目為主的傷寒論,所要收錄的項目,所以很少見到被描述。
當我們把病辨清楚了之後,當然不是用某病套某藥的方法來醫病,依然是要依照原來的辨證方法來醫病,譬如太陽病中的普通感冒、心包積液、急性腎小球腎炎等條文,有可能傳到偏虛寒的太陰病去,甚或可能而傳到少陰病去,這是可以理解的,傳到那邊去就用那邊的藥,傳太陰就用太陰的藥,傳少陰就用少陰的藥,這也沒有什麼好疑問的,這是一般需要具備的辨證常識。
每條條文能辨病之後,最大的好處是不會自己嚇自己,並且正確的理解傷寒論,譬如不知道這些病種的歸屬之前,總會以為太陽病的條文一定能傳到陽明病的條文,理解後,就知道這不一定,譬如陽明條文中,記載著一些症狀會發黃的肝炎條文,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太陽一定會傳陽明,所以太陽病中的普通感冒,每次都會傳變陽明而發黃,這是自己嚇自己〈極少數會,感冒轉肝炎,或是肝炎的前兆,其實跟感冒很像〉。
譬如:〔太陽上48 /宋13 2〕「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請問臨床上有哪一個病種會以胸部悶結為主症,又很快死人的?不是肺栓塞就是心肌梗塞,一般外感是不會胸悶,然後錯誤的吃個大黃,就會忽然死人的,所以這是描述肺栓塞或是心肌梗塞,並不是外感,當然,某些肺栓塞或是心肌梗塞病人,在臨床上也看到瑟瑟惡寒的現象,但把其脈並不浮緊,脈象或是傷寒論所說的浮大無力,或是沈細澀,這種瑟瑟惡寒絕非感冒的外感,而是心肺循環不足,佈熱不足的惡寒,因為脈象浮大無力表示身體已經在臨界點,其人必短氣,再給他亂下一通,促其電解質大亂,說不定就掛了,所以仲景才會說:不可下,下之則死。試想如果不會辨病,因為這條條文是歸在太陽中,很容易就會以為如果是感冒,胸又悶悶的,脈又浮大,如果吃到大黃之類的下藥,就會死翹翹,這又是自己嚇自己,其實仲景是在講癌症,兩者是不同的。
譬如:〔太陽上5 1 /宋1 67〕「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請問臨床有哪一個病種會這樣死人的?基本上就是腹腔癌症擴散了,這條目跟外感也是無關的,你看過外感會跑出這些症狀,然後就這樣死掉的嗎?我也沒看過!既然無關,那為什麼會被收錄在太陽病中?去癌症病房看一看就知道答案了,腹腔癌腫病人是不是常會發熱,但熱不高,卻又時常見到畏寒,也常見穿外套,所以也被收錄進來。如果不去辨病,因為這條也是歸在太陽病中,於是就到處宣傳說,經方有說喔,外感病只要肚子痛,然後疼痛慢慢轉到鼠蹊部位附近的,這種人會死翹翹,這不是鬧笑話了嗎?
很明顯的,歷代不少醫家、博士、大師說花了一生的時間在傷寒論中打滾,還是覺得意猶未盡,有的人說,對傷寒論,還是所知有限,只能自圓其說一部份,這是為什麼?其實原因就是出在不懂脈,不懂脈,就無法和傷寒論中所描述的症狀結合起來看,無法結合,就無法比對仲景當初所記錄的這些資料,到底是目前現代醫學所說的那個病種項目,在這種情況下,當然就只能教導大家,傷寒論就是一本談「證」的書而已,只要主證相似,這個方可用在這個病,也可用在那個病,所謂的辯證論治,也不過如此而已。讀了幾千遍,還是尚有餘蘊的原因,就是因為只用證的方式來套來套去時,會有時靈驗,但有時又不靈驗,搞的莫名其妙,又抓不到原因,所以覺得傷寒論很好玩,為什麼一直摸不到底尚有餘蘊。是啊,研究傷寒論,如果無法辨脈又辨病,把普通感冒兜到癌症上面去、把脫水兜到急性肝炎上面去,然後用些玄理亂解釋一通,硬要思考兩個不同的病種之間,為什麼不會自由的傳來傳去,當然是思考了幾輩子都沒有答案的。研究傷寒雜病論,不辨病不歸回仲景當時的醫療現場來看,不但容易誤用,也免不了會鬧出上述所說的笑話。
雜論 20. 誰在消滅中醫?
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112533032
誰在消滅中醫?有很多種的說法,有人說是政策,有人說是西醫。但這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中醫自己在消滅自己,問題不是出在於古代的理論,也不是出在於科不科學,臨床的效果是硬道理,臨床拿得出效果的就是科學,有效果就一定有它的道理存在,雖號稱是科學,但臨床上無效的還是歸屬於不科學,這是拿到哪裡都講得通的硬道理。民眾看的是有效或無效,如果能吃得飽,誰在乎是包子還是漢堡!
最後由 TCM 於 週日 5月 31, 2015 10:27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 joelin
- 科主任級
- 文章: 5451
- 註冊時間: 週六 4月 14, 2007 11:12 pm
-
- 註冊會員
- 文章: 448
- 註冊時間: 週六 9月 08, 2007 12:36 am
Re: 醫聖張仲景?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 ... 2&&ct=clnk
儒學漢醫:本來讀書人是歸讀書人,醫師歸醫師,兩碼子事不相干的,在宋朝之前也沒人稱張仲景為聖人的(雖然歷代醫家認為張仲景有重要的貢獻,但並沒有將之神格化),醫學是一種技術,王叔和編《脈經》之後,變成歷代的考試用書,整本《傷寒論》、《金匱要略》幾乎都塞在《脈經》的裡面,關於這點是毫無疑義的,而在宋朝之前,並沒有人去註解《傷寒論》,是一律以脈學的角度來看待《傷寒論、金匱要略》的,這才是歷代正統的對於《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看法,但考試用書並不是只有《脈經》一書而已,另外還要讀本草、病源……等醫藥用書,這整個合起來才是真正的中醫道統傳承與學習中醫的有效方法。
宋明之際,程朱理學大盛,奉之為國學,那個時候不管做什麼事情,總是要思量聖人之所為,不敢逾越了聖人的矩度,興起了復古的風氣,這種風氣也傳至日本、朝鮮,皆起而仿效,理學講求理氣之學,認為世間萬物包刮人體與宇宙,都是由氣構成的,為人必須合乎聖人的理法便是道。而宋・歐陽修又說:「不為良相,則為良醫」,這促使很多讀書人在不得志的時候,便把方向轉為註解醫學,理學是極度崇古的,非聖人之為不敢為,非聖人之思不敢想,講白一點就是過度保守,凡是現在的一定不好,凡是古代的一定是好的,其理想與目標,總是認為要退回原始時代才是最好的,這也是儒家思想的一貫概念,言必稱古,否定一切有創造性的思考與革新進步的價值,以鞏固固有的統治權,以退回原始點才是道統,但事實上這種哲學概念,用在個人修為或政治上是OK的,誠則君主能對人民行仁義的話,是沒有古今之分的,這時開始有迂儒發現孔子、孟子為儒學之聖人,而醫學怎麼沒聖人呢?於是開始有人拱張仲景出來做聖人;聖人既立,則非聖人之為不敢為,非聖人之思不敢想,仲景之前是廢渣不能學,仲景之後也是廢渣不足學,也符合理學的極度排它特性,對聖人之學則不可懷疑、不可超越、不可思索,也不要問《傷寒論》是甚麼?它是一本宇宙終極方程式,請原地踏步,步法整齊一致、按表操課,看症狀套方就是了,這種概念也傳至日本、朝鮮,而興起一片復古之學。事實上,這種理學的概念用在個人修為或政治上都是OK的,但用在其他方面則不正確;譬如用在戰事方面,要守聖人之道的話,豈不退回用石頭打仗?用在技藝工巧等方面也不正確,變成箝制進步的工具,只希望退回古代的器具模樣才是最好的;用在醫學上也不正確,醫學需要在繼承前代的總結基礎上,然後繼續的不停地往前進,所以醫學的本質是古今兩手抓,用一貫言必稱古的儒家思想概念,來硬套在醫學的頭上,箝制不可有新的發現與新的進步,以維持大家要守在古代某一條線上的概念,會導致醫學的覆滅。
事實上,這些儒學漢醫的胡說鬼扯,看在歷代醫家的眼中是好笑與無厘頭的,當然不被接受,在醫學考試的制度上,歷代依然維持著一貫的以脈法為主軸來統攝診法、藥物、醫理、治法的方式,甚至到了清代,對於醫師的醫案,已經不再叫做醫案,而是叫做脈案了,由這邊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來,什麼才是真實的中醫樣貌。
事實上,中國近百年的屈辱史,國人對自己沒信心,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之後,認識到日本是強國,清末民初大批如洪濤湧出般的留學生(當時因為受到列強的欺負,故有取道日本以認識西方的策略),東渡日本又去把這種錯誤的儒學漢醫學回來在學校推展開來後,造成了近代中醫的逐漸沒落,繼日本漢醫的覆亡之後,再來就應該是中醫的覆亡了。
事實上,儒學漢醫傳至日本的同時,蘭醫學也傳入日本【日本江戶時期稱當時傳入的西洋醫學為蘭醫學,主要由荷蘭傳入的(從1640年開始),而自1720年之後的江戶時期,由於大將軍德川吉宗的開放,開始引進大量的洋醫學,百年間高達數千部的西洋醫學刊物翻譯成日文,西洋醫術的精確性引起人們的注意,並造成漢醫學者與蘭醫學者之間的劇烈爭議,西方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的知識成果,也在這個期間內大量進入日本】,這一時期的日本,雖然也受中國的影響而興起一片復古的浪潮,但更希望的是走出自己的路,這個時候的英國人虎克(1635年-1703年)已經發明了顯微鏡,並觀察到不管水中、土中、空氣中,植物表皮上,到處充滿了會走、會爬,但是僅憑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於是日醫吉益東洞等人(吉益東洞。1702年-1773年),大膽地採用這個部分,把儒學漢醫、蘭醫學混合起來,提出了「漢醫」不同於「中醫」的說法,並認為「漢醫」優於「中醫」,並提出了「萬病一毒」的概念(即萬病都是微生物所導致的概念),並認為微生物是眼睛看不到的,而萬病一毒都是微生物所導致的這個科學事實既然確定的話,則中醫所謂的病機、診法、脈法、醫理……等的探討,就沒有必要了(因為已經確定萬病的病機都是一毒而已),故誣指病機、診法、脈法、醫理這些東西都是玄學;而另一方面又要堅持古儒家思想與士大夫的傲慢,大家要守在古代某一條線上不可超越的概念,兩方面的概念合起來之後,便是把眼睛矇上,守在《傷寒論》上無厘頭的對證(症)套方【這會導致只能反覆的、洗腦式的強調我們的祖先是多麼多麼的厲害,我們是多麼純正的道統,古人傳承千年的東西絕對不會錯等似是而非的說法,但實際上一上場臨床則療效低,根本拿不出效果來,堅持的重點只是在於士大夫的傲慢、自我感覺良好、自大心態,與推銷沒有邏輯性的用藥方式而已(玄理式的用藥方式),並沒有理智的、客觀的、務實的、踏實的去面對醫療現場上的真相為著力點】,這導致了整個日本漢醫的療效低弱,民眾不再信任漢醫,在明治維新之後順理成章的整個被革除掉,基本上,日本漢醫到此已經覆亡。
事實上,會走入這種叉路,是基於對於中醫藥本質的不瞭解,方書、方劑學在中醫裡面並不是最重要的項目,雖然自古就有若干方書的存在,但大都為窮鄉僻野缺乏醫藥所設,或是當成一種習醫者的參考範例來看待,而真實的歷代醫家,則必須有能力操控診法與病機、脈法、方藥、醫理的聯合運用,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這是因為真實的醫療現場上,會比方書上所記載的還複雜許多;而病機、診法、脈法、醫理這些東西也不是玄理,而是藥物的分類而已,您沒看錯,病機、診法、脈法、醫理這些東西的最終結論,都只是「藥物的分類」與「使用規則」而已;譬如「脈浮緊」的時候,要用「解表風寒藥」,沒有人要您去探討解表是不是玄理?解風寒是不是玄理?歷代醫家只在告訴您,「脈浮緊」的時候,我們給了一個名稱叫做「外感風寒」,用麻黃、紫蘇、桂枝……這類的解表風寒藥,就一定會有效果;相同的,「脈浮滑」的時候,要用「解表風熱藥」,沒有人要您去探討風熱是不是玄理?歷代醫家只在告訴您,「脈浮滑」的時候,我們給了一個名稱叫做「外感風熱」,用金銀花、連翹、菊花……這類的解表風熱藥,就一定會有效果,歷代醫家只是在跟您描述所總結的臨床規則而已,其餘無它,沒有人在跟您講玄理,而病機、診法、脈法、醫理的最終尾巴都是連接著「藥物」與「藥物的使用規則」而已,若非如此,病機、診法、脈法、醫理並沒有設置或探討的必要。
另外就是吉益東洞等人如果擺脫掉儒家思想的箝制,走出言必稱古的1800年前的那條線,而博收百家言論與方劑的話,臨床療效會起來嗎?答案是一樣走不出來的,原因在於儒學漢醫與蘭醫的混合,大家都能體會,這是為了走向科學,這是因為西醫的藥物特性與研發目標,用的都是「特效藥」的概念,也就是說某種病,或某種症狀,或某種證候,用某種藥物就對了,這個概念套在傷寒論上,也就理所當然的變成「方證對應」與「方病對應」,也就是不必去管其中的機轉如何?看症狀套方就對了,這個用藥的方法,很明顯的是把使用西藥的概念,搬過來套用在中藥的身上。
儒學漢醫:本來讀書人是歸讀書人,醫師歸醫師,兩碼子事不相干的,在宋朝之前也沒人稱張仲景為聖人的(雖然歷代醫家認為張仲景有重要的貢獻,但並沒有將之神格化),醫學是一種技術,王叔和編《脈經》之後,變成歷代的考試用書,整本《傷寒論》、《金匱要略》幾乎都塞在《脈經》的裡面,關於這點是毫無疑義的,而在宋朝之前,並沒有人去註解《傷寒論》,是一律以脈學的角度來看待《傷寒論、金匱要略》的,這才是歷代正統的對於《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看法,但考試用書並不是只有《脈經》一書而已,另外還要讀本草、病源……等醫藥用書,這整個合起來才是真正的中醫道統傳承與學習中醫的有效方法。
宋明之際,程朱理學大盛,奉之為國學,那個時候不管做什麼事情,總是要思量聖人之所為,不敢逾越了聖人的矩度,興起了復古的風氣,這種風氣也傳至日本、朝鮮,皆起而仿效,理學講求理氣之學,認為世間萬物包刮人體與宇宙,都是由氣構成的,為人必須合乎聖人的理法便是道。而宋・歐陽修又說:「不為良相,則為良醫」,這促使很多讀書人在不得志的時候,便把方向轉為註解醫學,理學是極度崇古的,非聖人之為不敢為,非聖人之思不敢想,講白一點就是過度保守,凡是現在的一定不好,凡是古代的一定是好的,其理想與目標,總是認為要退回原始時代才是最好的,這也是儒家思想的一貫概念,言必稱古,否定一切有創造性的思考與革新進步的價值,以鞏固固有的統治權,以退回原始點才是道統,但事實上這種哲學概念,用在個人修為或政治上是OK的,誠則君主能對人民行仁義的話,是沒有古今之分的,這時開始有迂儒發現孔子、孟子為儒學之聖人,而醫學怎麼沒聖人呢?於是開始有人拱張仲景出來做聖人;聖人既立,則非聖人之為不敢為,非聖人之思不敢想,仲景之前是廢渣不能學,仲景之後也是廢渣不足學,也符合理學的極度排它特性,對聖人之學則不可懷疑、不可超越、不可思索,也不要問《傷寒論》是甚麼?它是一本宇宙終極方程式,請原地踏步,步法整齊一致、按表操課,看症狀套方就是了,這種概念也傳至日本、朝鮮,而興起一片復古之學。事實上,這種理學的概念用在個人修為或政治上都是OK的,但用在其他方面則不正確;譬如用在戰事方面,要守聖人之道的話,豈不退回用石頭打仗?用在技藝工巧等方面也不正確,變成箝制進步的工具,只希望退回古代的器具模樣才是最好的;用在醫學上也不正確,醫學需要在繼承前代的總結基礎上,然後繼續的不停地往前進,所以醫學的本質是古今兩手抓,用一貫言必稱古的儒家思想概念,來硬套在醫學的頭上,箝制不可有新的發現與新的進步,以維持大家要守在古代某一條線上的概念,會導致醫學的覆滅。
事實上,這些儒學漢醫的胡說鬼扯,看在歷代醫家的眼中是好笑與無厘頭的,當然不被接受,在醫學考試的制度上,歷代依然維持著一貫的以脈法為主軸來統攝診法、藥物、醫理、治法的方式,甚至到了清代,對於醫師的醫案,已經不再叫做醫案,而是叫做脈案了,由這邊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來,什麼才是真實的中醫樣貌。
事實上,中國近百年的屈辱史,國人對自己沒信心,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之後,認識到日本是強國,清末民初大批如洪濤湧出般的留學生(當時因為受到列強的欺負,故有取道日本以認識西方的策略),東渡日本又去把這種錯誤的儒學漢醫學回來在學校推展開來後,造成了近代中醫的逐漸沒落,繼日本漢醫的覆亡之後,再來就應該是中醫的覆亡了。
事實上,儒學漢醫傳至日本的同時,蘭醫學也傳入日本【日本江戶時期稱當時傳入的西洋醫學為蘭醫學,主要由荷蘭傳入的(從1640年開始),而自1720年之後的江戶時期,由於大將軍德川吉宗的開放,開始引進大量的洋醫學,百年間高達數千部的西洋醫學刊物翻譯成日文,西洋醫術的精確性引起人們的注意,並造成漢醫學者與蘭醫學者之間的劇烈爭議,西方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的知識成果,也在這個期間內大量進入日本】,這一時期的日本,雖然也受中國的影響而興起一片復古的浪潮,但更希望的是走出自己的路,這個時候的英國人虎克(1635年-1703年)已經發明了顯微鏡,並觀察到不管水中、土中、空氣中,植物表皮上,到處充滿了會走、會爬,但是僅憑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於是日醫吉益東洞等人(吉益東洞。1702年-1773年),大膽地採用這個部分,把儒學漢醫、蘭醫學混合起來,提出了「漢醫」不同於「中醫」的說法,並認為「漢醫」優於「中醫」,並提出了「萬病一毒」的概念(即萬病都是微生物所導致的概念),並認為微生物是眼睛看不到的,而萬病一毒都是微生物所導致的這個科學事實既然確定的話,則中醫所謂的病機、診法、脈法、醫理……等的探討,就沒有必要了(因為已經確定萬病的病機都是一毒而已),故誣指病機、診法、脈法、醫理這些東西都是玄學;而另一方面又要堅持古儒家思想與士大夫的傲慢,大家要守在古代某一條線上不可超越的概念,兩方面的概念合起來之後,便是把眼睛矇上,守在《傷寒論》上無厘頭的對證(症)套方【這會導致只能反覆的、洗腦式的強調我們的祖先是多麼多麼的厲害,我們是多麼純正的道統,古人傳承千年的東西絕對不會錯等似是而非的說法,但實際上一上場臨床則療效低,根本拿不出效果來,堅持的重點只是在於士大夫的傲慢、自我感覺良好、自大心態,與推銷沒有邏輯性的用藥方式而已(玄理式的用藥方式),並沒有理智的、客觀的、務實的、踏實的去面對醫療現場上的真相為著力點】,這導致了整個日本漢醫的療效低弱,民眾不再信任漢醫,在明治維新之後順理成章的整個被革除掉,基本上,日本漢醫到此已經覆亡。
事實上,會走入這種叉路,是基於對於中醫藥本質的不瞭解,方書、方劑學在中醫裡面並不是最重要的項目,雖然自古就有若干方書的存在,但大都為窮鄉僻野缺乏醫藥所設,或是當成一種習醫者的參考範例來看待,而真實的歷代醫家,則必須有能力操控診法與病機、脈法、方藥、醫理的聯合運用,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這是因為真實的醫療現場上,會比方書上所記載的還複雜許多;而病機、診法、脈法、醫理這些東西也不是玄理,而是藥物的分類而已,您沒看錯,病機、診法、脈法、醫理這些東西的最終結論,都只是「藥物的分類」與「使用規則」而已;譬如「脈浮緊」的時候,要用「解表風寒藥」,沒有人要您去探討解表是不是玄理?解風寒是不是玄理?歷代醫家只在告訴您,「脈浮緊」的時候,我們給了一個名稱叫做「外感風寒」,用麻黃、紫蘇、桂枝……這類的解表風寒藥,就一定會有效果;相同的,「脈浮滑」的時候,要用「解表風熱藥」,沒有人要您去探討風熱是不是玄理?歷代醫家只在告訴您,「脈浮滑」的時候,我們給了一個名稱叫做「外感風熱」,用金銀花、連翹、菊花……這類的解表風熱藥,就一定會有效果,歷代醫家只是在跟您描述所總結的臨床規則而已,其餘無它,沒有人在跟您講玄理,而病機、診法、脈法、醫理的最終尾巴都是連接著「藥物」與「藥物的使用規則」而已,若非如此,病機、診法、脈法、醫理並沒有設置或探討的必要。
另外就是吉益東洞等人如果擺脫掉儒家思想的箝制,走出言必稱古的1800年前的那條線,而博收百家言論與方劑的話,臨床療效會起來嗎?答案是一樣走不出來的,原因在於儒學漢醫與蘭醫的混合,大家都能體會,這是為了走向科學,這是因為西醫的藥物特性與研發目標,用的都是「特效藥」的概念,也就是說某種病,或某種症狀,或某種證候,用某種藥物就對了,這個概念套在傷寒論上,也就理所當然的變成「方證對應」與「方病對應」,也就是不必去管其中的機轉如何?看症狀套方就對了,這個用藥的方法,很明顯的是把使用西藥的概念,搬過來套用在中藥的身上。
-
- 註冊會員
- 文章: 17595
- 註冊時間: 週日 11月 10, 2024 2:04 pm
Re: 醫聖張仲景?
исто202StorthisMAGRClarOttoАбраГригXVIIхороKennSangTescсклаTescРоссОсипАртиXVIIУказIntrMich
FantRoseВороиздаКоржRomaWortCeliLoveМаклCocaМихаBonuиллюManuИллюпослинтеSylvGoodBR22LiliRene
IsaaAnanсертсертМархНикоScotЛихаШароТютеученMODOавтоCircSpidRobePaulGonzСнежDaviКасаШвецVogu
сертсборPaliELEGQuikElegCircShinGiorMitcZoneRondSelaстихallaJuliЛерузолоСенкFranНовистихMode
иллюБ900MempжизнспорZoneASASZoneZoneZoneZoneZoneZoneZoneZoneNBRStapaчистZoneMORGкараZoneZone
ZoneGermкомуEL-4цараShagHansZigmКитаНорьклоуПолуGuilChicРоссMissOlme9066STARПроимонелечеBlue
тексRussStarМальотлимасксклаWindWindMicrИллюCitiValeсертассоSidnKaraЛитРКозыFantЛитРДроб0131
ЕфреЛитРKarlРозеФолоПисаслух1709СодеAcad(СилснялOZONRoboBoloЗайчSergфильFranStepWellпиточита
GeneСокоCarlКасьDeutОпрыneveИллюАста52-5ГалиТатьКряжАльббуквЛопапутеГорьБелоУзорКорнEL-4EL-4
EL-4ТкачПляцChatWITCJailclubПавлрыбаШрагБольрукоJapatuchkasthisколу
FantRoseВороиздаКоржRomaWortCeliLoveМаклCocaМихаBonuиллюManuИллюпослинтеSylvGoodBR22LiliRene
IsaaAnanсертсертМархНикоScotЛихаШароТютеученMODOавтоCircSpidRobePaulGonzСнежDaviКасаШвецVogu
сертсборPaliELEGQuikElegCircShinGiorMitcZoneRondSelaстихallaJuliЛерузолоСенкFranНовистихMode
иллюБ900MempжизнспорZoneASASZoneZoneZoneZoneZoneZoneZoneZoneNBRStapaчистZoneMORGкараZoneZone
ZoneGermкомуEL-4цараShagHansZigmКитаНорьклоуПолуGuilChicРоссMissOlme9066STARПроимонелечеBlue
тексRussStarМальотлимасксклаWindWindMicrИллюCitiValeсертассоSidnKaraЛитРКозыFantЛитРДроб0131
ЕфреЛитРKarlРозеФолоПисаслух1709СодеAcad(СилснялOZONRoboBoloЗайчSergфильFranStepWellпиточита
GeneСокоCarlКасьDeutОпрыneveИллюАста52-5ГалиТатьКряжАльббуквЛопапутеГорьБелоУзорКорнEL-4EL-4
EL-4ТкачПляцChatWITCJailclubПавлрыбаШрагБольрукоJapatuchkasthisкол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