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是怎樣練成的
版主: 版主021
- Sawa
- CR
- 文章: 871
- 註冊時間: 週一 12月 31, 2007 3:06 pm
醫生是怎樣練成的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484507
周華誠 2013/11/06
40年前,在《美國科學家》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裡,赫伯特‧西蒙和威廉‧蔡斯得出一個著名結論。
「在國際象棋行業沒有速成的專家——特別是沒有速成的象棋大師或特級大師。沒有全神貫注地下過十年棋,哪怕是博比‧費舍爾也無法達到特級大師的水準。我們粗略估計,一位大師起碼得盯著棋盤一萬至五萬小時……」
「一萬小時定律」,40年前的這個結論至今沒有失效。在需要認知的領域中,沒有天才。而這篇文章,卻讓我想起了最近發生在浙江溫嶺的「殺醫案」。這起引起廣泛關注的案件,再次把醫生這個職業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而我,曾經是一名醫生。
我這名醫生,並沒有直接上手術台,僅僅是一名輔助科室的醫生——我是一名檢驗科醫師。我的主要工作職責,是在窗口抽血,然後化驗血液的各項數值。
在醫學院學習時,我們怎樣練習抽血技術呢?我們都相互拿自己的同學作為練習物件。實驗課上,我們一人拿一個針尖,扎對方的手指頭,再取末端血來化驗。有時,我們也用針筒,抽取同學的靜脈血來化驗。
我至今記得,當時有的女同學膽子很小。她不敢向自己親愛的同桌下手。她手上握著針,閉著眼睛,顫顫巍巍地朝同學手指上戳一針。對方「哎喲」一聲。然後擠啊擠啊,沒有擠出一滴血來。戳得太輕了。於是,重來,又閉著眼睛戳一針,結果還是沒擠出血來。
就這樣,她大概戳了那位可憐的同桌五、六次,才終於勉強完成了這一次實驗課。如果她狠狠心的話,其實她的同桌,只要痛一次就夠了。
後來,我們進了醫院實習。所謂實習醫生,就仍然還是學生,並不是真正的醫生。我們穿著的白大褂上,胸前就明明白白地印著「實習生」三個字。實習期內,我們不僅比醫生老師早上班,承擔打掃衛生、打開水、為老師泡茶等事務,更重要的是,必須認真地學習老師們的技術。老師是怎麽抽血的;面對一個胖乎乎的女人,她的靜脈隱藏得很深很深,老師是怎麽摸准那根靜脈,一針下去,精准地抽出血液來的;面對一個哭鬧不停的娃娃,老師又是怎樣從頸部靜脈抽血的……
這些事,總是讓我們這些實習醫生膽戰心驚——但是,膽戰心驚又如何?還是要抓緊時間、抓緊機會練習。如果不練習,你就永遠不可能掌握這些技術。所有的經驗技術,都是要在不斷地摸索和積累的基礎上,才能總結出來。
於是,在老師累了休息的時候,我們總是執著地守在窗口。如果這時有病人前來需要化驗,我們都會熱情又緊張地迎上前,希望得到練習的機會。
我永遠記得那一次,有一位老奶奶前來驗血。我的老師站在一邊,說讓我練習一下。我頗為緊張,看了看老奶奶,沒想到老奶奶鎮靜自若,她用眼神鼓勵我。於是,我為她扎上壓脈帶,尋找好靜脈,皮膚消毒,然後取出一次性針筒,開始為這位奶奶抽血。
但是,老奶奶的靜脈硬,而且滑,我第一次沒有成功,第二次換了一隻手臂,仍然沒有成功。我滿頭大汗,又窘又急,已經要放棄了,我朝老師投去求助的眼神。就在這個時候,反而是老奶奶繼續鼓勵我,她說,沒有關係,你可以再試一次!
唉,我胸前白大褂上印著字。我臉上滿是稚氣。還有我笨拙的手勢。這一切,無一不在昭示著我是一名新手。這位老奶奶,又何嘗不知道我是一名實習醫生呢!
要知道,我再試一次,就是讓病人增添一次痛苦。可是,這位老奶奶,卻那樣地鼓勵我。
我對這位老奶奶永遠懷有感激之情。是的,正因為她的鼓勵,我才有勇氣繼續拿起針筒,在她的手臂上扎下第三針。
好在,這一次,我成功了。
這是一位普通的化驗醫生的從醫經歷。我想,任何一名醫生,都是這樣起步的吧?不管是外科醫生,還是內科醫生,還是牙科醫生——他所有的經驗,都是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基礎上得來的。
如果沒有練習,或者說,如果沒有失敗,他哪里來那些豐富的臨床經驗?
相比較而言,抽血還只是小事,只是表皮上的痛。而一名外科醫生,在手術刀剖開病竈之前,每一次都可以說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驗。沒有任何一次手術可以說是駕輕就熟的。因為對於醫生來說,在秘密解開之前,他要面對的,永遠都是一個未知的謎團。
如果沒有病人的鼓勵、幫助,一個醫生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好醫生。也可以說,沒有一個醫生,是從來沒有失誤過的。只是那樣的失誤,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而已。
西方醫學家常常在闡釋醫學時這樣說,「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醫學的作用其實是有限的。
醫生常常需要面對他自己都束手無策的局面,因為在疾病面前,醫生也常常深感無能為力。從根本上來說,醫生是一項令人絕望的職業——就像跳高一樣,最終將失敗於一個新的高度。一名醫生,他必須面對一個又一個患者在他面前離開這個世界,而他卻無能為力。而這,將需要多麽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呢?
醫學是不斷發展的實踐科學、經驗科學。許多種疾病,我們至今仍未能清晰地瞭解它。世界上幾乎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疾病。同一種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又會有不同的表現。相同的疾病,相同的治療,對於不同的病人,有可能産生完全不同的結果。
因此,生了病,就希望醫生立即能診斷清楚,立刻能治療有效,這恐怕只能是最美好的願望。因為,要求醫生百分之百的準確診斷,迅速治療,從理論上來說,那是完全違背科學規律的。
可是,人們卻無法認識這一點。醫生是「人」,人們卻提出了「神」的要求。
更可悲的是,如今,伴隨著殺醫案的發生,患者與醫生之間的相互信賴,已如雪崩一樣坍塌。
患者再無法容忍醫生的一點點失誤、過錯,而醫生面對患者時更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他再也無法自信,也再也不敢憑自己的經驗去診療病情。他不敢去承擔一點點的風險,也不能出現一點點失誤。因此,他只好依賴於過度的檢查、化驗、掃描,他寧願不去做任何積極的治療嘗試,只管消極對待,只要病人不在他的手上出事就好。
在我曾經工作過的一家醫院,有一位非常有名、受人景仰的主任級醫師,是我的同事。在他退休前夕,做了一台手術,結果,手術出了一個事故。他為此失去了工作,賠償了很多錢。他一生的職業榮耀,終於灰飛煙滅。在那家醫院,他再也抬不起頭來。他也再沒有重新走上過手術台。
多年前,這已是一個悲涼的故事。
現在,臨海殺醫案就像是那個悲涼的故事的升級版。不知我的那位元同事醫師聞此消息,會作何感想——也許他會想,幸好,幸好我早日離開了手術台。
而我,此刻也撫撫胸口,說,幸好我早日離開了醫生那個行業。
可是,如果有一天,所有的醫生都離開了,這個世界又會怎麽樣呢?
【2013-11-06 聯合新聞網】
周華誠 2013/11/06
40年前,在《美國科學家》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裡,赫伯特‧西蒙和威廉‧蔡斯得出一個著名結論。
「在國際象棋行業沒有速成的專家——特別是沒有速成的象棋大師或特級大師。沒有全神貫注地下過十年棋,哪怕是博比‧費舍爾也無法達到特級大師的水準。我們粗略估計,一位大師起碼得盯著棋盤一萬至五萬小時……」
「一萬小時定律」,40年前的這個結論至今沒有失效。在需要認知的領域中,沒有天才。而這篇文章,卻讓我想起了最近發生在浙江溫嶺的「殺醫案」。這起引起廣泛關注的案件,再次把醫生這個職業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而我,曾經是一名醫生。
我這名醫生,並沒有直接上手術台,僅僅是一名輔助科室的醫生——我是一名檢驗科醫師。我的主要工作職責,是在窗口抽血,然後化驗血液的各項數值。
在醫學院學習時,我們怎樣練習抽血技術呢?我們都相互拿自己的同學作為練習物件。實驗課上,我們一人拿一個針尖,扎對方的手指頭,再取末端血來化驗。有時,我們也用針筒,抽取同學的靜脈血來化驗。
我至今記得,當時有的女同學膽子很小。她不敢向自己親愛的同桌下手。她手上握著針,閉著眼睛,顫顫巍巍地朝同學手指上戳一針。對方「哎喲」一聲。然後擠啊擠啊,沒有擠出一滴血來。戳得太輕了。於是,重來,又閉著眼睛戳一針,結果還是沒擠出血來。
就這樣,她大概戳了那位可憐的同桌五、六次,才終於勉強完成了這一次實驗課。如果她狠狠心的話,其實她的同桌,只要痛一次就夠了。
後來,我們進了醫院實習。所謂實習醫生,就仍然還是學生,並不是真正的醫生。我們穿著的白大褂上,胸前就明明白白地印著「實習生」三個字。實習期內,我們不僅比醫生老師早上班,承擔打掃衛生、打開水、為老師泡茶等事務,更重要的是,必須認真地學習老師們的技術。老師是怎麽抽血的;面對一個胖乎乎的女人,她的靜脈隱藏得很深很深,老師是怎麽摸准那根靜脈,一針下去,精准地抽出血液來的;面對一個哭鬧不停的娃娃,老師又是怎樣從頸部靜脈抽血的……
這些事,總是讓我們這些實習醫生膽戰心驚——但是,膽戰心驚又如何?還是要抓緊時間、抓緊機會練習。如果不練習,你就永遠不可能掌握這些技術。所有的經驗技術,都是要在不斷地摸索和積累的基礎上,才能總結出來。
於是,在老師累了休息的時候,我們總是執著地守在窗口。如果這時有病人前來需要化驗,我們都會熱情又緊張地迎上前,希望得到練習的機會。
我永遠記得那一次,有一位老奶奶前來驗血。我的老師站在一邊,說讓我練習一下。我頗為緊張,看了看老奶奶,沒想到老奶奶鎮靜自若,她用眼神鼓勵我。於是,我為她扎上壓脈帶,尋找好靜脈,皮膚消毒,然後取出一次性針筒,開始為這位奶奶抽血。
但是,老奶奶的靜脈硬,而且滑,我第一次沒有成功,第二次換了一隻手臂,仍然沒有成功。我滿頭大汗,又窘又急,已經要放棄了,我朝老師投去求助的眼神。就在這個時候,反而是老奶奶繼續鼓勵我,她說,沒有關係,你可以再試一次!
唉,我胸前白大褂上印著字。我臉上滿是稚氣。還有我笨拙的手勢。這一切,無一不在昭示著我是一名新手。這位老奶奶,又何嘗不知道我是一名實習醫生呢!
要知道,我再試一次,就是讓病人增添一次痛苦。可是,這位老奶奶,卻那樣地鼓勵我。
我對這位老奶奶永遠懷有感激之情。是的,正因為她的鼓勵,我才有勇氣繼續拿起針筒,在她的手臂上扎下第三針。
好在,這一次,我成功了。
這是一位普通的化驗醫生的從醫經歷。我想,任何一名醫生,都是這樣起步的吧?不管是外科醫生,還是內科醫生,還是牙科醫生——他所有的經驗,都是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基礎上得來的。
如果沒有練習,或者說,如果沒有失敗,他哪里來那些豐富的臨床經驗?
相比較而言,抽血還只是小事,只是表皮上的痛。而一名外科醫生,在手術刀剖開病竈之前,每一次都可以說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驗。沒有任何一次手術可以說是駕輕就熟的。因為對於醫生來說,在秘密解開之前,他要面對的,永遠都是一個未知的謎團。
如果沒有病人的鼓勵、幫助,一個醫生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好醫生。也可以說,沒有一個醫生,是從來沒有失誤過的。只是那樣的失誤,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而已。
西方醫學家常常在闡釋醫學時這樣說,「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醫學的作用其實是有限的。
醫生常常需要面對他自己都束手無策的局面,因為在疾病面前,醫生也常常深感無能為力。從根本上來說,醫生是一項令人絕望的職業——就像跳高一樣,最終將失敗於一個新的高度。一名醫生,他必須面對一個又一個患者在他面前離開這個世界,而他卻無能為力。而這,將需要多麽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呢?
醫學是不斷發展的實踐科學、經驗科學。許多種疾病,我們至今仍未能清晰地瞭解它。世界上幾乎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疾病。同一種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又會有不同的表現。相同的疾病,相同的治療,對於不同的病人,有可能産生完全不同的結果。
因此,生了病,就希望醫生立即能診斷清楚,立刻能治療有效,這恐怕只能是最美好的願望。因為,要求醫生百分之百的準確診斷,迅速治療,從理論上來說,那是完全違背科學規律的。
可是,人們卻無法認識這一點。醫生是「人」,人們卻提出了「神」的要求。
更可悲的是,如今,伴隨著殺醫案的發生,患者與醫生之間的相互信賴,已如雪崩一樣坍塌。
患者再無法容忍醫生的一點點失誤、過錯,而醫生面對患者時更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他再也無法自信,也再也不敢憑自己的經驗去診療病情。他不敢去承擔一點點的風險,也不能出現一點點失誤。因此,他只好依賴於過度的檢查、化驗、掃描,他寧願不去做任何積極的治療嘗試,只管消極對待,只要病人不在他的手上出事就好。
在我曾經工作過的一家醫院,有一位非常有名、受人景仰的主任級醫師,是我的同事。在他退休前夕,做了一台手術,結果,手術出了一個事故。他為此失去了工作,賠償了很多錢。他一生的職業榮耀,終於灰飛煙滅。在那家醫院,他再也抬不起頭來。他也再沒有重新走上過手術台。
多年前,這已是一個悲涼的故事。
現在,臨海殺醫案就像是那個悲涼的故事的升級版。不知我的那位元同事醫師聞此消息,會作何感想——也許他會想,幸好,幸好我早日離開了手術台。
而我,此刻也撫撫胸口,說,幸好我早日離開了醫生那個行業。
可是,如果有一天,所有的醫生都離開了,這個世界又會怎麽樣呢?
【2013-11-06 聯合新聞網】
- Sawa
- CR
- 文章: 871
- 註冊時間: 週一 12月 31, 2007 3:06 pm
醫生是怎樣練成的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484507
周華誠 2013/11/06
40年前,在《美國科學家》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裡,赫伯特‧西蒙和威廉‧蔡斯得出一個著名結論。
「在國際象棋行業沒有速成的專家——特別是沒有速成的象棋大師或特級大師。沒有全神貫注地下過十年棋,哪怕是博比‧費舍爾也無法達到特級大師的水準。我們粗略估計,一位大師起碼得盯著棋盤一萬至五萬小時……」
「一萬小時定律」,40年前的這個結論至今沒有失效。在需要認知的領域中,沒有天才。而這篇文章,卻讓我想起了最近發生在浙江溫嶺的「殺醫案」。這起引起廣泛關注的案件,再次把醫生這個職業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而我,曾經是一名醫生。
我這名醫生,並沒有直接上手術台,僅僅是一名輔助科室的醫生——我是一名檢驗科醫師。我的主要工作職責,是在窗口抽血,然後化驗血液的各項數值。
在醫學院學習時,我們怎樣練習抽血技術呢?我們都相互拿自己的同學作為練習物件。實驗課上,我們一人拿一個針尖,扎對方的手指頭,再取末端血來化驗。有時,我們也用針筒,抽取同學的靜脈血來化驗。
我至今記得,當時有的女同學膽子很小。她不敢向自己親愛的同桌下手。她手上握著針,閉著眼睛,顫顫巍巍地朝同學手指上戳一針。對方「哎喲」一聲。然後擠啊擠啊,沒有擠出一滴血來。戳得太輕了。於是,重來,又閉著眼睛戳一針,結果還是沒擠出血來。
就這樣,她大概戳了那位可憐的同桌五、六次,才終於勉強完成了這一次實驗課。如果她狠狠心的話,其實她的同桌,只要痛一次就夠了。
後來,我們進了醫院實習。所謂實習醫生,就仍然還是學生,並不是真正的醫生。我們穿著的白大褂上,胸前就明明白白地印著「實習生」三個字。實習期內,我們不僅比醫生老師早上班,承擔打掃衛生、打開水、為老師泡茶等事務,更重要的是,必須認真地學習老師們的技術。老師是怎麽抽血的;面對一個胖乎乎的女人,她的靜脈隱藏得很深很深,老師是怎麽摸准那根靜脈,一針下去,精准地抽出血液來的;面對一個哭鬧不停的娃娃,老師又是怎樣從頸部靜脈抽血的……
這些事,總是讓我們這些實習醫生膽戰心驚——但是,膽戰心驚又如何?還是要抓緊時間、抓緊機會練習。如果不練習,你就永遠不可能掌握這些技術。所有的經驗技術,都是要在不斷地摸索和積累的基礎上,才能總結出來。
於是,在老師累了休息的時候,我們總是執著地守在窗口。如果這時有病人前來需要化驗,我們都會熱情又緊張地迎上前,希望得到練習的機會。
我永遠記得那一次,有一位老奶奶前來驗血。我的老師站在一邊,說讓我練習一下。我頗為緊張,看了看老奶奶,沒想到老奶奶鎮靜自若,她用眼神鼓勵我。於是,我為她扎上壓脈帶,尋找好靜脈,皮膚消毒,然後取出一次性針筒,開始為這位奶奶抽血。
但是,老奶奶的靜脈硬,而且滑,我第一次沒有成功,第二次換了一隻手臂,仍然沒有成功。我滿頭大汗,又窘又急,已經要放棄了,我朝老師投去求助的眼神。就在這個時候,反而是老奶奶繼續鼓勵我,她說,沒有關係,你可以再試一次!
唉,我胸前白大褂上印著字。我臉上滿是稚氣。還有我笨拙的手勢。這一切,無一不在昭示著我是一名新手。這位老奶奶,又何嘗不知道我是一名實習醫生呢!
要知道,我再試一次,就是讓病人增添一次痛苦。可是,這位老奶奶,卻那樣地鼓勵我。
我對這位老奶奶永遠懷有感激之情。是的,正因為她的鼓勵,我才有勇氣繼續拿起針筒,在她的手臂上扎下第三針。
好在,這一次,我成功了。
這是一位普通的化驗醫生的從醫經歷。我想,任何一名醫生,都是這樣起步的吧?不管是外科醫生,還是內科醫生,還是牙科醫生——他所有的經驗,都是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基礎上得來的。
如果沒有練習,或者說,如果沒有失敗,他哪里來那些豐富的臨床經驗?
相比較而言,抽血還只是小事,只是表皮上的痛。而一名外科醫生,在手術刀剖開病竈之前,每一次都可以說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驗。沒有任何一次手術可以說是駕輕就熟的。因為對於醫生來說,在秘密解開之前,他要面對的,永遠都是一個未知的謎團。
如果沒有病人的鼓勵、幫助,一個醫生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好醫生。也可以說,沒有一個醫生,是從來沒有失誤過的。只是那樣的失誤,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而已。
西方醫學家常常在闡釋醫學時這樣說,「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醫學的作用其實是有限的。
醫生常常需要面對他自己都束手無策的局面,因為在疾病面前,醫生也常常深感無能為力。從根本上來說,醫生是一項令人絕望的職業——就像跳高一樣,最終將失敗於一個新的高度。一名醫生,他必須面對一個又一個患者在他面前離開這個世界,而他卻無能為力。而這,將需要多麽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呢?
醫學是不斷發展的實踐科學、經驗科學。許多種疾病,我們至今仍未能清晰地瞭解它。世界上幾乎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疾病。同一種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又會有不同的表現。相同的疾病,相同的治療,對於不同的病人,有可能産生完全不同的結果。
因此,生了病,就希望醫生立即能診斷清楚,立刻能治療有效,這恐怕只能是最美好的願望。因為,要求醫生百分之百的準確診斷,迅速治療,從理論上來說,那是完全違背科學規律的。
可是,人們卻無法認識這一點。醫生是「人」,人們卻提出了「神」的要求。
更可悲的是,如今,伴隨著殺醫案的發生,患者與醫生之間的相互信賴,已如雪崩一樣坍塌。
患者再無法容忍醫生的一點點失誤、過錯,而醫生面對患者時更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他再也無法自信,也再也不敢憑自己的經驗去診療病情。他不敢去承擔一點點的風險,也不能出現一點點失誤。因此,他只好依賴於過度的檢查、化驗、掃描,他寧願不去做任何積極的治療嘗試,只管消極對待,只要病人不在他的手上出事就好。
在我曾經工作過的一家醫院,有一位非常有名、受人景仰的主任級醫師,是我的同事。在他退休前夕,做了一台手術,結果,手術出了一個事故。他為此失去了工作,賠償了很多錢。他一生的職業榮耀,終於灰飛煙滅。在那家醫院,他再也抬不起頭來。他也再沒有重新走上過手術台。
多年前,這已是一個悲涼的故事。
現在,臨海殺醫案就像是那個悲涼的故事的升級版。不知我的那位元同事醫師聞此消息,會作何感想——也許他會想,幸好,幸好我早日離開了手術台。
而我,此刻也撫撫胸口,說,幸好我早日離開了醫生那個行業。
可是,如果有一天,所有的醫生都離開了,這個世界又會怎麽樣呢?
【2013-11-06 聯合新聞網】
周華誠 2013/11/06
40年前,在《美國科學家》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裡,赫伯特‧西蒙和威廉‧蔡斯得出一個著名結論。
「在國際象棋行業沒有速成的專家——特別是沒有速成的象棋大師或特級大師。沒有全神貫注地下過十年棋,哪怕是博比‧費舍爾也無法達到特級大師的水準。我們粗略估計,一位大師起碼得盯著棋盤一萬至五萬小時……」
「一萬小時定律」,40年前的這個結論至今沒有失效。在需要認知的領域中,沒有天才。而這篇文章,卻讓我想起了最近發生在浙江溫嶺的「殺醫案」。這起引起廣泛關注的案件,再次把醫生這個職業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而我,曾經是一名醫生。
我這名醫生,並沒有直接上手術台,僅僅是一名輔助科室的醫生——我是一名檢驗科醫師。我的主要工作職責,是在窗口抽血,然後化驗血液的各項數值。
在醫學院學習時,我們怎樣練習抽血技術呢?我們都相互拿自己的同學作為練習物件。實驗課上,我們一人拿一個針尖,扎對方的手指頭,再取末端血來化驗。有時,我們也用針筒,抽取同學的靜脈血來化驗。
我至今記得,當時有的女同學膽子很小。她不敢向自己親愛的同桌下手。她手上握著針,閉著眼睛,顫顫巍巍地朝同學手指上戳一針。對方「哎喲」一聲。然後擠啊擠啊,沒有擠出一滴血來。戳得太輕了。於是,重來,又閉著眼睛戳一針,結果還是沒擠出血來。
就這樣,她大概戳了那位可憐的同桌五、六次,才終於勉強完成了這一次實驗課。如果她狠狠心的話,其實她的同桌,只要痛一次就夠了。
後來,我們進了醫院實習。所謂實習醫生,就仍然還是學生,並不是真正的醫生。我們穿著的白大褂上,胸前就明明白白地印著「實習生」三個字。實習期內,我們不僅比醫生老師早上班,承擔打掃衛生、打開水、為老師泡茶等事務,更重要的是,必須認真地學習老師們的技術。老師是怎麽抽血的;面對一個胖乎乎的女人,她的靜脈隱藏得很深很深,老師是怎麽摸准那根靜脈,一針下去,精准地抽出血液來的;面對一個哭鬧不停的娃娃,老師又是怎樣從頸部靜脈抽血的……
這些事,總是讓我們這些實習醫生膽戰心驚——但是,膽戰心驚又如何?還是要抓緊時間、抓緊機會練習。如果不練習,你就永遠不可能掌握這些技術。所有的經驗技術,都是要在不斷地摸索和積累的基礎上,才能總結出來。
於是,在老師累了休息的時候,我們總是執著地守在窗口。如果這時有病人前來需要化驗,我們都會熱情又緊張地迎上前,希望得到練習的機會。
我永遠記得那一次,有一位老奶奶前來驗血。我的老師站在一邊,說讓我練習一下。我頗為緊張,看了看老奶奶,沒想到老奶奶鎮靜自若,她用眼神鼓勵我。於是,我為她扎上壓脈帶,尋找好靜脈,皮膚消毒,然後取出一次性針筒,開始為這位奶奶抽血。
但是,老奶奶的靜脈硬,而且滑,我第一次沒有成功,第二次換了一隻手臂,仍然沒有成功。我滿頭大汗,又窘又急,已經要放棄了,我朝老師投去求助的眼神。就在這個時候,反而是老奶奶繼續鼓勵我,她說,沒有關係,你可以再試一次!
唉,我胸前白大褂上印著字。我臉上滿是稚氣。還有我笨拙的手勢。這一切,無一不在昭示著我是一名新手。這位老奶奶,又何嘗不知道我是一名實習醫生呢!
要知道,我再試一次,就是讓病人增添一次痛苦。可是,這位老奶奶,卻那樣地鼓勵我。
我對這位老奶奶永遠懷有感激之情。是的,正因為她的鼓勵,我才有勇氣繼續拿起針筒,在她的手臂上扎下第三針。
好在,這一次,我成功了。
這是一位普通的化驗醫生的從醫經歷。我想,任何一名醫生,都是這樣起步的吧?不管是外科醫生,還是內科醫生,還是牙科醫生——他所有的經驗,都是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基礎上得來的。
如果沒有練習,或者說,如果沒有失敗,他哪里來那些豐富的臨床經驗?
相比較而言,抽血還只是小事,只是表皮上的痛。而一名外科醫生,在手術刀剖開病竈之前,每一次都可以說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驗。沒有任何一次手術可以說是駕輕就熟的。因為對於醫生來說,在秘密解開之前,他要面對的,永遠都是一個未知的謎團。
如果沒有病人的鼓勵、幫助,一個醫生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好醫生。也可以說,沒有一個醫生,是從來沒有失誤過的。只是那樣的失誤,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而已。
西方醫學家常常在闡釋醫學時這樣說,「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醫學的作用其實是有限的。
醫生常常需要面對他自己都束手無策的局面,因為在疾病面前,醫生也常常深感無能為力。從根本上來說,醫生是一項令人絕望的職業——就像跳高一樣,最終將失敗於一個新的高度。一名醫生,他必須面對一個又一個患者在他面前離開這個世界,而他卻無能為力。而這,將需要多麽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呢?
醫學是不斷發展的實踐科學、經驗科學。許多種疾病,我們至今仍未能清晰地瞭解它。世界上幾乎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疾病。同一種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又會有不同的表現。相同的疾病,相同的治療,對於不同的病人,有可能産生完全不同的結果。
因此,生了病,就希望醫生立即能診斷清楚,立刻能治療有效,這恐怕只能是最美好的願望。因為,要求醫生百分之百的準確診斷,迅速治療,從理論上來說,那是完全違背科學規律的。
可是,人們卻無法認識這一點。醫生是「人」,人們卻提出了「神」的要求。
更可悲的是,如今,伴隨著殺醫案的發生,患者與醫生之間的相互信賴,已如雪崩一樣坍塌。
患者再無法容忍醫生的一點點失誤、過錯,而醫生面對患者時更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他再也無法自信,也再也不敢憑自己的經驗去診療病情。他不敢去承擔一點點的風險,也不能出現一點點失誤。因此,他只好依賴於過度的檢查、化驗、掃描,他寧願不去做任何積極的治療嘗試,只管消極對待,只要病人不在他的手上出事就好。
在我曾經工作過的一家醫院,有一位非常有名、受人景仰的主任級醫師,是我的同事。在他退休前夕,做了一台手術,結果,手術出了一個事故。他為此失去了工作,賠償了很多錢。他一生的職業榮耀,終於灰飛煙滅。在那家醫院,他再也抬不起頭來。他也再沒有重新走上過手術台。
多年前,這已是一個悲涼的故事。
現在,臨海殺醫案就像是那個悲涼的故事的升級版。不知我的那位元同事醫師聞此消息,會作何感想——也許他會想,幸好,幸好我早日離開了手術台。
而我,此刻也撫撫胸口,說,幸好我早日離開了醫生那個行業。
可是,如果有一天,所有的醫生都離開了,這個世界又會怎麽樣呢?
【2013-11-06 聯合新聞網】
- Sawa
- CR
- 文章: 871
- 註冊時間: 週一 12月 31, 2007 3:06 pm
Re: 醫生是怎樣練成的
第一篇回應就是這樣:
我想如果大部分的人對於醫學的學習過程,以及醫療的處置思考邏輯是這樣的話, 那台灣的醫療現況應該是沒救了
以後最好有機器人問診跟執行處置。把所有教科書全部輸入就好了。有疏失的話,都符合教科書的統計比例。
文章值得深思,不過作者或許可以再進一探討,假如文中的老奶奶是作者或站在一旁看的教授的親人,心情會如何?醫者父母心,一般人遇到的醫生有多少是視病如親的?這個行業是攸關生死的行業,這樣的要求雖然理想化,但絕對是不過份的提醒。
我想如果大部分的人對於醫學的學習過程,以及醫療的處置思考邏輯是這樣的話, 那台灣的醫療現況應該是沒救了
以後最好有機器人問診跟執行處置。把所有教科書全部輸入就好了。有疏失的話,都符合教科書的統計比例。
- Einstein
- 科主任級
- 文章: 5422
-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2, 2013 7:37 pm
Re: 醫生是怎樣練成的
中國窮人太多,很多人看一次病就花費畢生積蓄,若無效,怎麼不會有與敵皆亡的想法。再加以中國的醫師不是最優秀的一群人,所以亂搞的比例也不低──惡性循環,優秀的人更不想從醫。
- k4210
- V1
- 文章: 1300
- 註冊時間: 週四 4月 29, 2010 10:43 pm
- Einstein
- 科主任級
- 文章: 5422
-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2, 2013 7:37 pm
Re: 醫生是怎樣練成的
視病猶親──我認為應該是醫師看診時,把患者當成自己的家人第一時間去做考慮判斷和建議,而不是考量開這個藥藥價差比較大,推這個自費藥比較賺錢,開這個藥患者症狀比較緩解,但傷腎,對其治療療程毫無幫助,或吊點滴對患者的病情無幫助,只考慮自費又賺了500元(我已經勸退了好幾位一進門就要吊點滴的老阿公、老阿嬤)。視病猶親不應該擴大解讀成病人住院也需要去看望他,還是不收費(該收的還是要收,必要的自費還是要推薦,費用還是要收)。所以若是視病猶親只限制於考慮判斷診斷建議和治療基於醫學知識和良心,要做到其實沒那麼難,這是我對視病猶親的解讀。
-
- 副院長級
- 文章: 14329
- 註冊時間: 週五 4月 30, 2010 1:27 am
Re: 醫生是怎樣練成的
k4210 寫:「視病猶親」和「天下為公」一樣。都是違反人性的肖話。
-
- V1
- 文章: 1668
- 註冊時間: 週六 9月 26, 2009 4:40 pm
Re: 醫生是怎樣練成的
醫生是怎樣練成的
民眾只會想
那關我甚麼事
在民眾眼中甚麼是視病猶親呢
我有以下看法
不用等待
病情改善
不用錢
予取予求(包含檢查, 治療...反正就照病人或是家屬的order)
發生不幸時要有誠意
民眾只會想
那關我甚麼事
在民眾眼中甚麼是視病猶親呢
我有以下看法
不用等待
病情改善
不用錢
予取予求(包含檢查, 治療...反正就照病人或是家屬的order)
發生不幸時要有誠意
-
- 註冊會員
- 文章: 1487
- 註冊時間: 週四 9月 24, 2009 8:31 pm
Re: 醫生是怎樣練成的
Einstein 寫:視病猶親──我認為應該是醫師看診時,把患者當成自己的家人第一時間去做考慮判斷和建議,而不是考量開這個藥藥價差比較大,推這個自費藥比較賺錢,開這個藥患者症狀比較緩解,但傷腎,對其治療療程毫無幫助,或吊點滴對患者的病情無幫助,只考慮自費又賺了500元(我已經勸退了好幾位一進門就要吊點滴的老阿公、老阿嬤)。視病猶親不應該擴大解讀成病人住院也需要去看望他,還是不收費(該收的還是要收,必要的自費還是要推薦,費用還是要收)。所以若是視病猶親只限制於考慮判斷診斷建議和治療基於醫學知識和良心,要做到其實沒那麼難,這是我對視病猶親的解讀。
這種解讀很中肯
以下是魯蛇的簽名檔
1. 先入為主
2. 斷章取義
3. 討論不提出確切數據
4. 只想辯贏
5. 用許多跟討論話題無關的語助詞,好顯示自己比較強
6. 否認做過的事情還說別人造假!? / 造假實例2
7. 超盧特攻隊實蹟 - 腦內想像來酸人反駁人實錄
8.
9. 趕快來看:[image 惡意抹黑他人實錄],秀下限無止盡,劣到極點!
10. 對秋焦之流,即便道歉也可以事後否認,其實無需期待對方會道歉。
1. 先入為主
2. 斷章取義
3. 討論不提出確切數據
4. 只想辯贏
5. 用許多跟討論話題無關的語助詞,好顯示自己比較強
6. 否認做過的事情還說別人造假!? / 造假實例2
7. 超盧特攻隊實蹟 - 腦內想像來酸人反駁人實錄
8.
-- 引用來源image 寫: 誰幫忙算算這樣多少...我數學不好
9. 趕快來看:[image 惡意抹黑他人實錄],秀下限無止盡,劣到極點!
10. 對秋焦之流,即便道歉也可以事後否認,其實無需期待對方會道歉。
- Einstein
- 科主任級
- 文章: 5422
-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2, 2013 7:37 pm
Re: 醫生是怎樣練成的
予取予求(包含檢查, 治療...反正就照病人或是家屬的order)
有些家屬病人是可以溝通的,尤其是老阿公老阿嬤,很多其實是不懂。但不否任澳洲來的客人也是有,對於澳洲來的客人也要秉持良心,該堅持的還是要堅持。
- amin30
- V3
- 文章: 3448
- 註冊時間: 週五 10月 02, 2009 9:40 am
- 來自: 藍色星球一個小小小小島
- 草帽小子
- V4
- 文章: 4411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6, 2008 9:18 pm
- 來自: 南部
Re: 醫生是怎樣練成的
15000hr/4(年)/52(週) =72小時
推論
住院醫師每週工作時間應該為72小時
推論
住院醫師每週工作時間應該為72小時
1984:
當記憶已經靠不住,書面記錄也經過偽造,
到這個時候,
黨宣稱他們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也只能相信了。
當記憶已經靠不住,書面記錄也經過偽造,
到這個時候,
黨宣稱他們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也只能相信了。
- 相濡以沫
- R1
- 文章: 104
- 註冊時間: 週四 8月 30, 2012 3:27 pm
- 來自: 不住海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