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不寐
增補: 大哥
基督徒林昭的精神價值與心靈意義
林昭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神話。
共產主義的中國已經消滅了所有神話,林昭卻是例外。她的磨難,她的死,她的抗爭,不僅成為黨文化的絕對顛覆,也因超越了中國式思維的精神高度產生了與儒家文化的衝突。換言之,中國儒家文化思想無法將林昭事件具體說明,最成功的記載也只是白描式的,而相關的評論與其說在闡揚林昭的價值,不如說在降低她的價值。事實上在中國,悲劇與悲劇記憶之間一直存在一種內在張力:這裡擁有世界上最震撼人心的悲劇,卻一直缺乏對這些悲劇的理解能力和解釋能力。我這樣說並不想得罪那些冒著風險堅持以各種方式勇敢記憶林昭的人們,而是想說明,林昭的精神價值絕不僅僅在於抵抗政治暴政,她是在一個妄圖以唯物主義力量假冒上帝的社會裡,徹底以上帝為真實力量的人。中國在20世紀擁有林昭是幸運的,但我們沒有能力說明這種幸運。
因此當我們看到那些關於林昭的信仰的某些評論時,內心更為悲涼。這是林昭事件的第二個悲劇,中國悲劇之後永遠的第二個悲劇。在上個世紀90年代,在“六四”悲劇的巨大背影之下,流亡狀態的心靈在張志新和顧准身上開始尋找內在的寄託和移情。但是,張志新和顧准都是毛時代文化框架內、或者中國儒家文化框架內的心靈起義。他們的抗議和反省是唯物主義平面上的良心掙扎,這種掙扎的高度從他們留下的文字中可見一斑。張志新並沒有徹底超越“第二種忠誠”的局限,而顧准無法理解希臘和文藝復興之間那種文明連續性。當然,這種對比無意將林昭神化。林昭曾是一位“左派青年”,對毛和共產黨充滿偶像崇拜的人。她的文字也不同程度地展示出這種文學缺陷和思想局限。最近披露出來的林昭遺詩《普羅米修士受難的一日》,也表明她從無神論者向一神論信仰轉變過程中曾經歷泛神論信仰的中間階段。但恰恰因為這種局限,她在監獄中的轉折和最後完全徹底的堅守基督道路才更加充滿了神聖意義。
我當然相信,這一轉折及其堅固,與林昭的信仰歸正有密切的關係。一直想就林昭的信仰狀況寫點東西,但卻苦於沒有這方面的資料。不過目前揭示出來的資訊足以證明林昭在監獄中信主的事實是無可辯駁的。最近自由亞洲電台記者張敏對林昭胞妹彭令範女士的採訪,為此提供了一些新的證據。彭令範女士回憶:
一九六二年三月林昭保外就醫的時候,……當時林昭還告訴我,她在獄中遇到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俞以勒,她是因為信仰問題而入獄的,一度她們(被)拘禁在同一室。俞以勒講:“管理人員認為一個偏激的反革命和一個入魔的基督徒是沒有共同語言的。事實恰好相反,我們成了好朋友。當時呢,還約好用密碼通消息,用敲擊和停頓代表英文字母。不久呢,當局將我們分開。幾個月以後呢,又巧遇在鄰室。密碼就用上了。”俞以勒出獄以後,那個時候姐姐已經又進監獄。俞以勒呢,到我醫院來找我看病,也特地來告訴我林昭獄中的一些情況。第二天早晨六點,我們約好在閘北菜場見面,像偵探小說一樣。俞以勒特別強調,林昭寫血書,一度紙筆都給沒收以後,她就寫更多的血書,用牙刷柄在水門汀上磨尖以後刺破血管,用血寫在白的被單上。俞以勒講:“林昭很勇敢,但是情況每況愈下。”我不知道林昭什麼時候在獄中信主的。但是她在給《人民日報》編輯部信、跟日記中都寫了“主曆”。而且我在抄寫她的信的時候,她經常提到“我的路線,上帝僕人的路線,基督政治的路線”,還有“基督親兵”,還有“作為一個基督徒”等等……我想,她肯定是基督徒。
林昭被神呼召的時間是1962年以前,這距離她被殺害的時間足足有六年時間。“作為基督徒”的林昭在這六年裡,她的靈性生命的成長顯然是一個祝福,只有理解這種祝福才可能理解她如何面對地獄在中國的直接複製品——中國監獄的;也才能理解她如何面對中國的彼拉多和該亞法的親自審訊的。彭令範女士也說到:“她也曾提到說毛澤東在一所審問過她。”而我在國內溫州地區佈道時,也從林昭的一位同學那裡了解了相關事實。毛澤東至少希望在精神上征服林昭,這種心理與猶太大祭司的心理頗多相似。但是, “作為基督徒”的林昭是無法被征服的,真神和假神之間的決戰早已勝負判然。與毛澤東所代表的那種暴力世界的訣別,是以耶穌的國度為信靠的。不理解這一點,不僅無法理解林昭對毛澤東主義世界的勝利,也無法分享林昭受難對中國這個災民社會的祝福。
因此,把林昭遇難僅僅視為人民正義對獨裁制度的抵抗,是一種誤讀。林昭之死凸顯出一種深刻的孤獨,政府作為凶手而人民劃分兩部分,一部分歸於看客,另一部分消失於市場和洗澡堂。這種絕對的孤獨超越了無神論世界正義觀的全部理解能力,因為林昭之死展示的是十字架的真理,她引導心靈仰望耶路撒冷城外各各它的荒涼之地。在那裡,人的存在的不道德困境達到頂點,人民和政府構成的經驗世界殺害了神。一千九百多年以前,在那裡,耶穌站在巡撫面前;他被祭司長和長老控告的時候,什麼都不回答。彼拉多就對他說:“他們作見證告你這麼多的事,你沒有聽見嗎?”耶穌仍不回答,連一句話也不說,以致巡撫甚覺希奇。不久,殉道者司提反被揀選站在了世界面前。司提反在被人民用石頭打死之前對他們說:“你們這硬著頸項,心與耳未受割禮的人,常時抗拒聖靈。你們的祖宗怎樣,你們也怎樣。那一個先知,不是被你們祖宗逼迫呢?他們也把預先傳說那義者要來的人殺了。如今你們又把那義者賣了,殺了。眾人聽見這話,就極其惱怒,向司提反咬牙切齒。但司提反被聖靈充滿,定睛望天,看見神的榮耀,又看見耶穌站在神的右邊。就說,我看見天開了,人子站在神的右邊。 眾人大聲喊叫,捂著耳朵,齊心擁上前去。把他推到城外,用石頭打他。他們正用石頭打的時候,司提反呼籲主說,求主耶穌接收我的靈魂。又跪下大聲喊著說,主阿,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說了這話就睡了。……林昭就是這樣睡了,在中國,子彈代替了石頭。但是,人民仍然是咬牙切齒的人民,政府仍舊是捂著耳朵的政府 ——石頭,是中國文化的全部內容與形式。林昭是被中國的石頭打死的,然後又被中國式的石頭掩埋。她看見天開了,但30多年來,沒有一個中國人想起她最後“定睛望天”那種奇怪而安詳的神情……
林昭之死是作為基督徒的林昭的死,這一死亡事件一如既往的袒露了偽上帝之國的瘋狂黑暗與殘暴,但與此同時,她展示的更是作門徒的代價,一個無神論世界以最恐怖的方式殺害了上帝的羔羊。林昭之死是作為基督徒的林昭的死,這一死亡事件是一種勝利,這種勝利只有屬靈的世界才能為之歌唱,並恰如其分地將林昭歸與天國裡的財產,而不是服務於此岸世界世俗正義的鬥爭符號。林昭之死不僅僅顯示出共產世界的黑暗,而是見證了靈魂世界對塵土世界的那種尊嚴,是上帝形象在亞當身上重新被呼召出來,是拉撒路四天以後獲得的那種對死亡權柄的勝利。也就是說,作為基督徒的林昭的死,重新見證了人作為上帝之子的尊嚴,而這一尊嚴不是來自鬥爭,而是來自順服。這一尊嚴一直被儒家文化所遺忘和羞辱,但林昭將這種“軟弱無力”的力量驚心動魄的掛在了十字架上。面對這種勝利,毛澤東在中南海的所有權勢被證實為野人和動物的榮耀。林昭之死是作為基督徒的林昭的死,這一死亡事件也是一種穿透,它推倒了隔斷的牆,使教會的犬儒主義和世俗自由主義的自以為是不得不面面相覷。林昭事件把政治和宗教膚淺的二元論打碎了,這個二元論是以人的驕傲和恐懼為基本特色的,他們試圖以人的力量給神的作為劃一個圈,但不明白這個圈只是人的道理,並是凱撒主義特別贊助的假道理。事實上只有粉碎這個二元論假話,神的榮耀才更為顯明——因為只有經驗在場,超驗才有意義;而只有超驗在場,經驗才懂得謙卑,並抵制政教合一及其超凡暴政。
作為基督徒的林昭,在儒家文化世界第一次絕對地顯示了上帝是力量,而力量不是上帝。她的死亡作為這一前所未有的勝利尚待評估。林昭之死是中國人對自身動物性的自負的唯一一次勝利。人們的悲痛和憤怒是可以理解也令人尊重的。但對林昭最大的尊重是理解她的勝利,她以超越的姿態戰勝了毛澤東主義,而毛澤東主義這種精神疾病深入每個中國人靈魂,至今仍然在中國掌權。人們可以為這種狀況找出很多理由,但我想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迄今為止,我們沒有珍惜林昭那場精神勝利,我們卻把她視為抵抗暴政的連續失敗歷史中最悲慘的一環。太多的文字感傷中共的野蠻與林昭的慘烈,但同樣重要的是認識林昭的榮耀與勝利。什麼時候我們意識到了神使用林昭對凱撒的勝利——這種勝利是十字架意義上的勝利——什麼時候我們就真的開始告別凱撒的絕對奴役了。毫無疑問,林昭死了,我們卻仍在奴役之中。在某種意義上,這種狀況幾乎意味著林昭白白死掉了。她的絕決是常人難以理解的,而她恰恰是希望用這種“神蹟”讓後來的人們理解她的超越和勝利,並從此獲得新自由。她是解放的符號,但人們卻用之自我捆綁。林昭之死不應該再掀起傷痕文學運動或為自由主義政治學提供仇恨的靈感,而是激發神聖感和宗教感,而這一轉向,是對中國黑獄最終的克服。
林昭沒有留下更多信仰方面的文字見證。人們也一直在等待俞以勒女士為此提供幫助。但是,林昭以自己的生命做了這見證。中國的問題是:“真理是什麼呢?”,林昭以生命順服真理,並因此在一個實用主義和災民理性統治的國度裡,為真理的價值做了見證。這是林昭之死最偉大的“啟蒙”價值。我們紀念林昭的死,首先應該紀念:真理通過這位基督徒對災民中國的靈性勝利。林昭不是這片荒漠裡最堅硬的石粒或這群野獸中的孤獨之狼,她是荒漠甘泉邊的橄欖枝,在狼群中她以羔羊的存在方式為榮耀。在人對人是狼心狗肺的以東世界裡,林昭是第一個仰望星空並為此撒盡鮮血的人。
基督徒林昭的精神價值與心靈意義
版主: 版主006
-
- 註冊會員
- 文章: 545
- 註冊時間: 週五 8月 12, 2011 3:37 pm
Re: 基督徒林昭的精神價值與心靈意義
基督徒林昭的思想高度及其受難意義
諶洪果
一、基督徒林昭的思想高度
無論是林昭對人道主義本身的弘揚,還是她對傳統士大夫精神的改造;也無論是她對自由主義的正確把握,還是她對極權主義的剖析以及對中國制度未來的建設性思考,都根源於一個更為重要的思想資源,那就是她作為基督徒的信念、思考和行動。在林昭的長詩《普羅米修士受難的一日》裡,她借希臘神話中這位為人類盜火而受到宙斯懲罰的英雄形象,不僅抒發了自己的生命和行動綱領,更重要的是看到了普羅米修士在經歷了不斷的試煉、試探之後,整個生命讓自由和光明完全充滿的一種聖徒的形象。
林昭在被打成右派之前的早年經歷,乃是一個在失喪迷茫中尋找的人生路程。她曾就讀于教會學校景海女子中學,但在1949年畢業後脫離了教會,毅然與家庭決裂,選擇進入充滿革命理想激情的蘇南新聞專科學校,然後又積極參與了熱情澎湃的土改鬥爭運動當中,期間還以“中央的通知”的名義禁止牧師從事宗教活動。1957年“反右”中波詭雲譎風雲突變的戲劇性過程,讓林昭痛感“組織性與良知”的矛盾,及早清醒起來,並從此在信心的道路上變得越來越堅定。有一次林昭同右派同學羊華榮談到了基督教,她毫不諱言地說:“你不要貶低上帝,我信奉基督教。”就像她記錄的“林肯救豬”的故事一樣,林昭稱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迷途重歸的基督徒的良心”。1958年到1959年,林昭在人民大學資料室監督勞動,每週日都帶朋友甘粹到北京王府井大教堂做禮拜。甘粹回憶說:“她從小信的是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反右是不平等的,不公平的。為了這個不公平,她出來替他們說話。” 林昭在上海提籃橋監獄曾和基督徒俞以勒同室,成為好友。在那以來她的血書裡常用“主曆”作為自己記載時間的標誌。
林昭自稱是“一個奉著十字架作戰的自由志士”,她說,“作為基督門徒,我們各人誠實的靈魂無論何時永遠共同呼吸、居住而活躍在基督的愛裡。”她還說:“作為基督徒,我的生命屬於我的上帝——我的信仰,我的教會——我的神靈,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是願意甚至希望從自己中學時代的導師、帶領我受洗進教的美國傳道士那裡得到對於肺病的藥物治療的。”“既然我的生命屬於上帝,而且已經活過那麼些艱難困頓至於嚴峻地殘酷的日子,那麼,無論病軀怎麼衰弱,假如上帝要使用我而要我繼續活下去,我一定可以活得下去!……而假如上帝需要我成為一個自覺的殉道者,我也只會發自衷心地感激施賜與我這樣一份光榮!”可見,林昭早已預備好成為那個殘酷時代中美麗而光輝的見證。
作為基督徒的林昭,在對自由、公正、光明等的理解和身體力行的實踐方面,都體現出非同一般的,迥異于傳統的思想力量。這是中國文化所稀缺的精神資源和救贖途徑。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基督裡的自由:正如《聖經》加拉太書5:1所說,“基督解救了我們,讓我們得以自由。從此我們要站起來,堅如磐石,不要再屈從於奴性的重軛。”而耶穌也曾經說過,“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林昭的一生,可以說就是一個基督徒尋找真理,實現自由的一生。林昭是背著十字架的自由戰士,在勇敢的自我擔當中獲得了自我的救贖,實現了自己的自由。在這一根基上,林昭深刻地體認到自由是一個完整不可分割的整體、自由是一種個體的身體實踐、自由是爭取來的、自由不能夠建立在暴力的基礎上、自由就是要從根本上反對奴役等等。林昭有兩首著名的詩歌頌了自由的價值:“生命似嘉樹,愛情若麗花;自由昭臨處,欣欣迎日華”;“自由無價,年命有涯;甯為玉碎,以殉中華!”正是因為擁有了真正的自由,所以林昭能夠經歷各種地獄般的苦楚,讓聖靈的果子充盈著自己的整個生命,活在那幸福的永生之中。
2)反暴力的自我受難:可以說,是基督教給了林昭內心的光亮和力量,使她勇敢地流自己的血,卻從來不想以血還血,而只是以自我犧牲的方式守護她深愛的一切。即使對於向她直接施暴的人,她心中也沒有產生你死我活的念頭。作為受難者,她僅僅是以個人的身份受難,而不去鼓動號召別人一起犧牲。這是一種自我與上帝建立的關係,其在中國整個政治思想史上也是缺失的,直到今天仍然如此匱乏。林昭在獄中寫道:“誠然我們不惜犧牲,甚至不避流血,可是象這樣一種自由的生活,到底能不能以血洗的辦法使它在血泊之中建立起來呢?中國人的血歷來不是流得太少而是太多,即使在中國這麼一片深厚的中世紀遺址之上,政治鬥爭是不是也有可能以較為文明的形式去進行,而不必訴諸流血呢!”林昭因此坦然無懼的擔當起為義受苦的使命:“作為人,我為自己的完整、正直而乾淨的生存權利而鬥爭那是永遠無可非議的。作為基督徒,我的生命屬於我的上帝,我的信仰。為著堅持我的道路,或者說我的路線,上帝僕人的路線!基督政治的的路線!這個年輕人首先在自己的身心上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是為你們索取的,卻又是為你們付出的。先生們人性,這就是人心吶!”
3)不仇恨的寬恕悲憫情懷:林昭秉持上帝厭惡罪惡,但卻愛罪人的基本精神,啼血而書到:“我哭那些被你們作下之可怕的罪惡所糟踐,所逼迫,所誘惑與所殘害的不幸的靈魂”,但是,“為什麼我要懷抱著,以至對你們懷抱著人性呢?這麼一份人心呢?歸根到底,又不過是本著天父所賦予的惻隱、悲憫與良知。在接觸你們最最陰暗、最最可怕、最最血腥的權利中樞、罪惡核心的過程中,我仍然察見到,還不完全忽略你們身上偶然有機會顯露出的人性閃光。從而察見到你們的心靈深處,還多少保有未盡泯滅的人性。在那個時候,我更加悲痛地哭了。我哭你們之擺脫不了罪惡,而乃被它那可怕的重量拖著愈來愈深地沉入滅亡之泥沼的血污的靈魂!你們看到這裡想來是無動於中的,但我寫到這裡時眼眶裡已經又湧上了灼熱的淚水!先生們呵,奴役他人者必不得自由,這特別對於你們來說,是一條如何無情的確實的真理呵!”“如果有一天允許說話,不要忘記告訴活著的人們:有一個林昭因為太愛他們而被他們殺掉!”
林昭承擔了我們的罪,就像耶穌在十字架上所說的那樣,原諒他們吧,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林昭的思想高度因此超越了敵我鬥爭的革命和奴性思維,而在這個政治文化中注入了寬恕和妥協的新鮮血液。
4)對人性之光及民族未來的積極盼望:正因如此,林昭她對人性並不絕望,她愛這片土地,愛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我們知道,中國二十世紀最深刻偉大的作家魯迅,也以其塑造的阿Q等一系列的形象來表達對於國民劣根性的棄絕。而林昭的母親之所以反對她和右派朋友往來,根本出發點也是對人性的絕望,因為在她母親看來,那些比林昭判得更輕的右派朋友,並不像她這麼鬥爭,甚至有的地方什麼事都推在她身上。但是,林昭卻在上帝的愛裡找到了信心,她仍然相信人性的閃光,相信這個民族有救贖的盼望。林昭由此才可能對極權體制提出了正確的診斷,並在那個萬馬齊喑的年代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和政治制度進行了充滿見地的思考。這些穿透歷史的聲音,正好體現了“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體現了一種在宗教情懷之下的理性深度,也成為讓暴政極為恐懼的文明力量。林昭的所有行動因而是富有意義的,如她自己所言,這才是一種“真正的解放”,是“靠自己的努力,把它打破,從那黑暗的牢獄中,打出一道光明來。”
正如余杰評價的那樣,“在中國教會被連根拔起的磨難中,上帝也將弱不禁風的林昭像一盞明亮的燈檯一樣放到桌子上,讓她照亮黑暗時代的人們。”
二、基督徒林昭的受難意義
林昭曾經自己梳理了一生的反思和抗爭過程,她說,“從‘思想日記’到‘我們是無罪的!’,再到‘我呼籲,我控訴!’,這其間的一貫脈絡就極其分明而一望可知,而且這年輕人完全占著個‘理’字!……沒理都是你們的!有理都是林昭的。這個年輕反抗者不僅處在有利於占理的地位上,而且行事凡百皆先求得占理!理直則氣壯!三人抬不過‘理’字兒!有理且能打得太公,況其餘乎!”林昭這裡所說的“理”,並不是一種自以為正確和自以為掌握權柄後的偏執和狂妄,而是基於生命尊嚴本身不可褻瀆的政治和人格底線,在面對非人制度的摧殘和漠視時發出的擲地有聲的正當訴求。“人活著不單是靠食物,而是靠上帝口中說出的話。”是的,即使從非信徒的角度,人們也能看到,當林昭勇敢地付出生命的代價,竭盡全力來捍衛那“理”時,她不過是在一個精神的沙漠裡面仰望著偉大的創造者,在邪惡勢力的挑戰前發出了鏗鏘有力的天問:“我們還是不是人?”“我們還應不應該是人”,作為一個人,我們怎能不去持守那融真理、公義、自由、愛等為一體的誰也不可剝奪的生命的道理?那是人的全部尊嚴所在,也是人的全部幸福所在,所以她才對審訊者說:“利害可以商榷,是非斷難模糊!”
活得有滋有味的林昭有一次幽默地說,有位審訊人員挺有風度,如果他不是逼我招供,我也許會愛上他。這就是林昭。在她身上,從裡到外都煥發出充滿勃勃生機的人性光芒。這種光芒會讓對方自慚形穢,也會一次次融化著我們本已麻木的內心。林昭對時代和中國命運的思考成熟理性,達到了令我們無比景仰的高度,但她的深邃思想,她那生命華彩的出發點,從來就沒有脫離過我們每個人的基本的常識、渴慕和訴求,她和我們如此貼近,她與我們如此生死相依。當林昭以全心的熱忱投入到生命的體驗當中時,她在萬馬齊喑的日子裡鮮花般的微笑,她在北大外面的小酒館裡喝酒時的豪爽坦蕩,她雖然深知社會人心的複雜險惡卻依然對人性充滿的信心,她不願屈從苟活的燦爛無比的人生,她用鮮血跳出的瀟灑高貴的生命舞蹈,等等等等,都在激勵我們奮進的同時讓我們感受到無地自容的感激之情,她向我們展示了在人生所遭遇的陰鬱歲月裡,一個真正的人如何可能活出最光彩照人的溫暖色調。
林昭說:“我認為我們不應該這樣生活下去,這種生活必須要改變。”在今天的中國,我們的物質成就和娛樂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人心依舊迷茫,我們仍然活得奴役、疲憊、缺乏安全感和生命的尊嚴。暴力和強權、赤裸裸的利益搏殺,仍然暢行于華夏大地,成為被國家綁架之後的個人價值的最終評價標準。就是在這個無所適從的時代,林昭的意義才更加凸顯。因此,有論者指出,“林昭還沒有過時,因為她期待的時代仍然沒有降臨,自由之花還沒有開放,在她長眠的土地上,苦難沒有成為歷史”,也儘管林昭之外或許我們還有別的選擇道路,“但是如果不是林昭的出現,我們這半個多世紀的精神史將只剩下屈辱,沒有光榮。”這就是林昭的價值。
林昭在她的血書中悲憤地控訴道:“這怎麼不是血呢?陰險地利用我們的天真、幼稚、正直。利用著我們善良、單純的心,與熱烈、激昂的氣質,欲以煽動加以驅使,而當我們比較成長了一些,開始警覺到現實的荒謬、殘酷,開始要求我們應有的民主權利時,就遭到空前未有的慘毒無已的迫害、折磨和鎮壓。怎麼不是血呢?我們的青春、愛情、友誼、學業、事業、抱負、理想、幸福、自由,我們之生活的一切,這人的一切幾乎被摧殘殆盡地葬送在這污穢、罪惡、極權制度的恐怖統治之下,這怎麼不是血呢?”讓我一個人為你們流血,林昭以一個卑微的弱不禁風的女性身份,讓一個強大的極權不寒而慄,直欲置之死地。當這個全副武裝的政權,將這個弱小的女子踢翻在地,並射出罪惡的子彈的時候,這個政權就烙下了永久無恥的罪惡烙印。可是林昭仍然在這個華夏大地上復活了,她對殘害她的人報以寬恕的微笑,她的柔弱足以摧毀一切不公的制度,因為林昭擁有愛的力量。她愛我們,就像德蕾莎修女那樣,不論看到仇恨還是毀滅,都相信愛;不論遭受什麼樣的侮辱和誤會,都不停地去愛,去給予,直到受傷。林昭在她稱為的紅色牢獄中度過了八年。她寫道:“我經歷了地獄中最最恐怖最最血醒的地獄,我經歷了比死亡本身更千百倍的慘痛的死亡”,但她仍然活著,成為了這個民族得以救贖的重要的思想資源。她因此成全了、成就了、豐盈了自己,讓我們這些苟活者看到了真正的盼望。
林昭是一個美麗純真的永活的童話,她讓那豪情萬丈的革命神話頃刻崩塌。是的,能夠揭示皇帝沒穿衣服的真相的,就是那保留著天真人性的孩子。我們今天擁有的文明生活,都是得益于林昭這樣的能發出最樸素聲音的孩子們。林昭對人性的崇高禮贊,是愛的宣言、正義的呼喚,是林昭用整個生命去成就、去豐盈的行動綱領,也是這個民族血淚滄海的史詩。林昭是1949年以後北大精神的真正代表,也是今天和今後的中國人有可能真正站立起來的高貴化身。林昭是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健康而樂觀的人,一個為義而受苦的人,一個活在幸福和自由中的人。她是為我們每個人而死的。因為有林昭,有了那個在耶誕節被判處十一年徒刑的人,這個脈絡的思想薪火才得以傳承,我們也才不再無助絕望。因為有了這些為公義而受苦難的信心榜樣,我們才可以對這個國度和這個民族的未來,仍然有著堅定的樂觀和堅強的盼望。林昭為黑暗的大地帶來了一線光芒。這道光芒雖然微弱,但光一旦穿透了黑夜,黑夜就不可能再永遠保持黑夜。
諶洪果
一、基督徒林昭的思想高度
無論是林昭對人道主義本身的弘揚,還是她對傳統士大夫精神的改造;也無論是她對自由主義的正確把握,還是她對極權主義的剖析以及對中國制度未來的建設性思考,都根源於一個更為重要的思想資源,那就是她作為基督徒的信念、思考和行動。在林昭的長詩《普羅米修士受難的一日》裡,她借希臘神話中這位為人類盜火而受到宙斯懲罰的英雄形象,不僅抒發了自己的生命和行動綱領,更重要的是看到了普羅米修士在經歷了不斷的試煉、試探之後,整個生命讓自由和光明完全充滿的一種聖徒的形象。
林昭在被打成右派之前的早年經歷,乃是一個在失喪迷茫中尋找的人生路程。她曾就讀于教會學校景海女子中學,但在1949年畢業後脫離了教會,毅然與家庭決裂,選擇進入充滿革命理想激情的蘇南新聞專科學校,然後又積極參與了熱情澎湃的土改鬥爭運動當中,期間還以“中央的通知”的名義禁止牧師從事宗教活動。1957年“反右”中波詭雲譎風雲突變的戲劇性過程,讓林昭痛感“組織性與良知”的矛盾,及早清醒起來,並從此在信心的道路上變得越來越堅定。有一次林昭同右派同學羊華榮談到了基督教,她毫不諱言地說:“你不要貶低上帝,我信奉基督教。”就像她記錄的“林肯救豬”的故事一樣,林昭稱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迷途重歸的基督徒的良心”。1958年到1959年,林昭在人民大學資料室監督勞動,每週日都帶朋友甘粹到北京王府井大教堂做禮拜。甘粹回憶說:“她從小信的是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反右是不平等的,不公平的。為了這個不公平,她出來替他們說話。” 林昭在上海提籃橋監獄曾和基督徒俞以勒同室,成為好友。在那以來她的血書裡常用“主曆”作為自己記載時間的標誌。
林昭自稱是“一個奉著十字架作戰的自由志士”,她說,“作為基督門徒,我們各人誠實的靈魂無論何時永遠共同呼吸、居住而活躍在基督的愛裡。”她還說:“作為基督徒,我的生命屬於我的上帝——我的信仰,我的教會——我的神靈,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是願意甚至希望從自己中學時代的導師、帶領我受洗進教的美國傳道士那裡得到對於肺病的藥物治療的。”“既然我的生命屬於上帝,而且已經活過那麼些艱難困頓至於嚴峻地殘酷的日子,那麼,無論病軀怎麼衰弱,假如上帝要使用我而要我繼續活下去,我一定可以活得下去!……而假如上帝需要我成為一個自覺的殉道者,我也只會發自衷心地感激施賜與我這樣一份光榮!”可見,林昭早已預備好成為那個殘酷時代中美麗而光輝的見證。
作為基督徒的林昭,在對自由、公正、光明等的理解和身體力行的實踐方面,都體現出非同一般的,迥異于傳統的思想力量。這是中國文化所稀缺的精神資源和救贖途徑。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基督裡的自由:正如《聖經》加拉太書5:1所說,“基督解救了我們,讓我們得以自由。從此我們要站起來,堅如磐石,不要再屈從於奴性的重軛。”而耶穌也曾經說過,“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林昭的一生,可以說就是一個基督徒尋找真理,實現自由的一生。林昭是背著十字架的自由戰士,在勇敢的自我擔當中獲得了自我的救贖,實現了自己的自由。在這一根基上,林昭深刻地體認到自由是一個完整不可分割的整體、自由是一種個體的身體實踐、自由是爭取來的、自由不能夠建立在暴力的基礎上、自由就是要從根本上反對奴役等等。林昭有兩首著名的詩歌頌了自由的價值:“生命似嘉樹,愛情若麗花;自由昭臨處,欣欣迎日華”;“自由無價,年命有涯;甯為玉碎,以殉中華!”正是因為擁有了真正的自由,所以林昭能夠經歷各種地獄般的苦楚,讓聖靈的果子充盈著自己的整個生命,活在那幸福的永生之中。
2)反暴力的自我受難:可以說,是基督教給了林昭內心的光亮和力量,使她勇敢地流自己的血,卻從來不想以血還血,而只是以自我犧牲的方式守護她深愛的一切。即使對於向她直接施暴的人,她心中也沒有產生你死我活的念頭。作為受難者,她僅僅是以個人的身份受難,而不去鼓動號召別人一起犧牲。這是一種自我與上帝建立的關係,其在中國整個政治思想史上也是缺失的,直到今天仍然如此匱乏。林昭在獄中寫道:“誠然我們不惜犧牲,甚至不避流血,可是象這樣一種自由的生活,到底能不能以血洗的辦法使它在血泊之中建立起來呢?中國人的血歷來不是流得太少而是太多,即使在中國這麼一片深厚的中世紀遺址之上,政治鬥爭是不是也有可能以較為文明的形式去進行,而不必訴諸流血呢!”林昭因此坦然無懼的擔當起為義受苦的使命:“作為人,我為自己的完整、正直而乾淨的生存權利而鬥爭那是永遠無可非議的。作為基督徒,我的生命屬於我的上帝,我的信仰。為著堅持我的道路,或者說我的路線,上帝僕人的路線!基督政治的的路線!這個年輕人首先在自己的身心上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是為你們索取的,卻又是為你們付出的。先生們人性,這就是人心吶!”
3)不仇恨的寬恕悲憫情懷:林昭秉持上帝厭惡罪惡,但卻愛罪人的基本精神,啼血而書到:“我哭那些被你們作下之可怕的罪惡所糟踐,所逼迫,所誘惑與所殘害的不幸的靈魂”,但是,“為什麼我要懷抱著,以至對你們懷抱著人性呢?這麼一份人心呢?歸根到底,又不過是本著天父所賦予的惻隱、悲憫與良知。在接觸你們最最陰暗、最最可怕、最最血腥的權利中樞、罪惡核心的過程中,我仍然察見到,還不完全忽略你們身上偶然有機會顯露出的人性閃光。從而察見到你們的心靈深處,還多少保有未盡泯滅的人性。在那個時候,我更加悲痛地哭了。我哭你們之擺脫不了罪惡,而乃被它那可怕的重量拖著愈來愈深地沉入滅亡之泥沼的血污的靈魂!你們看到這裡想來是無動於中的,但我寫到這裡時眼眶裡已經又湧上了灼熱的淚水!先生們呵,奴役他人者必不得自由,這特別對於你們來說,是一條如何無情的確實的真理呵!”“如果有一天允許說話,不要忘記告訴活著的人們:有一個林昭因為太愛他們而被他們殺掉!”
林昭承擔了我們的罪,就像耶穌在十字架上所說的那樣,原諒他們吧,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林昭的思想高度因此超越了敵我鬥爭的革命和奴性思維,而在這個政治文化中注入了寬恕和妥協的新鮮血液。
4)對人性之光及民族未來的積極盼望:正因如此,林昭她對人性並不絕望,她愛這片土地,愛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我們知道,中國二十世紀最深刻偉大的作家魯迅,也以其塑造的阿Q等一系列的形象來表達對於國民劣根性的棄絕。而林昭的母親之所以反對她和右派朋友往來,根本出發點也是對人性的絕望,因為在她母親看來,那些比林昭判得更輕的右派朋友,並不像她這麼鬥爭,甚至有的地方什麼事都推在她身上。但是,林昭卻在上帝的愛裡找到了信心,她仍然相信人性的閃光,相信這個民族有救贖的盼望。林昭由此才可能對極權體制提出了正確的診斷,並在那個萬馬齊喑的年代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和政治制度進行了充滿見地的思考。這些穿透歷史的聲音,正好體現了“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體現了一種在宗教情懷之下的理性深度,也成為讓暴政極為恐懼的文明力量。林昭的所有行動因而是富有意義的,如她自己所言,這才是一種“真正的解放”,是“靠自己的努力,把它打破,從那黑暗的牢獄中,打出一道光明來。”
正如余杰評價的那樣,“在中國教會被連根拔起的磨難中,上帝也將弱不禁風的林昭像一盞明亮的燈檯一樣放到桌子上,讓她照亮黑暗時代的人們。”
二、基督徒林昭的受難意義
林昭曾經自己梳理了一生的反思和抗爭過程,她說,“從‘思想日記’到‘我們是無罪的!’,再到‘我呼籲,我控訴!’,這其間的一貫脈絡就極其分明而一望可知,而且這年輕人完全占著個‘理’字!……沒理都是你們的!有理都是林昭的。這個年輕反抗者不僅處在有利於占理的地位上,而且行事凡百皆先求得占理!理直則氣壯!三人抬不過‘理’字兒!有理且能打得太公,況其餘乎!”林昭這裡所說的“理”,並不是一種自以為正確和自以為掌握權柄後的偏執和狂妄,而是基於生命尊嚴本身不可褻瀆的政治和人格底線,在面對非人制度的摧殘和漠視時發出的擲地有聲的正當訴求。“人活著不單是靠食物,而是靠上帝口中說出的話。”是的,即使從非信徒的角度,人們也能看到,當林昭勇敢地付出生命的代價,竭盡全力來捍衛那“理”時,她不過是在一個精神的沙漠裡面仰望著偉大的創造者,在邪惡勢力的挑戰前發出了鏗鏘有力的天問:“我們還是不是人?”“我們還應不應該是人”,作為一個人,我們怎能不去持守那融真理、公義、自由、愛等為一體的誰也不可剝奪的生命的道理?那是人的全部尊嚴所在,也是人的全部幸福所在,所以她才對審訊者說:“利害可以商榷,是非斷難模糊!”
活得有滋有味的林昭有一次幽默地說,有位審訊人員挺有風度,如果他不是逼我招供,我也許會愛上他。這就是林昭。在她身上,從裡到外都煥發出充滿勃勃生機的人性光芒。這種光芒會讓對方自慚形穢,也會一次次融化著我們本已麻木的內心。林昭對時代和中國命運的思考成熟理性,達到了令我們無比景仰的高度,但她的深邃思想,她那生命華彩的出發點,從來就沒有脫離過我們每個人的基本的常識、渴慕和訴求,她和我們如此貼近,她與我們如此生死相依。當林昭以全心的熱忱投入到生命的體驗當中時,她在萬馬齊喑的日子裡鮮花般的微笑,她在北大外面的小酒館裡喝酒時的豪爽坦蕩,她雖然深知社會人心的複雜險惡卻依然對人性充滿的信心,她不願屈從苟活的燦爛無比的人生,她用鮮血跳出的瀟灑高貴的生命舞蹈,等等等等,都在激勵我們奮進的同時讓我們感受到無地自容的感激之情,她向我們展示了在人生所遭遇的陰鬱歲月裡,一個真正的人如何可能活出最光彩照人的溫暖色調。
林昭說:“我認為我們不應該這樣生活下去,這種生活必須要改變。”在今天的中國,我們的物質成就和娛樂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人心依舊迷茫,我們仍然活得奴役、疲憊、缺乏安全感和生命的尊嚴。暴力和強權、赤裸裸的利益搏殺,仍然暢行于華夏大地,成為被國家綁架之後的個人價值的最終評價標準。就是在這個無所適從的時代,林昭的意義才更加凸顯。因此,有論者指出,“林昭還沒有過時,因為她期待的時代仍然沒有降臨,自由之花還沒有開放,在她長眠的土地上,苦難沒有成為歷史”,也儘管林昭之外或許我們還有別的選擇道路,“但是如果不是林昭的出現,我們這半個多世紀的精神史將只剩下屈辱,沒有光榮。”這就是林昭的價值。
林昭在她的血書中悲憤地控訴道:“這怎麼不是血呢?陰險地利用我們的天真、幼稚、正直。利用著我們善良、單純的心,與熱烈、激昂的氣質,欲以煽動加以驅使,而當我們比較成長了一些,開始警覺到現實的荒謬、殘酷,開始要求我們應有的民主權利時,就遭到空前未有的慘毒無已的迫害、折磨和鎮壓。怎麼不是血呢?我們的青春、愛情、友誼、學業、事業、抱負、理想、幸福、自由,我們之生活的一切,這人的一切幾乎被摧殘殆盡地葬送在這污穢、罪惡、極權制度的恐怖統治之下,這怎麼不是血呢?”讓我一個人為你們流血,林昭以一個卑微的弱不禁風的女性身份,讓一個強大的極權不寒而慄,直欲置之死地。當這個全副武裝的政權,將這個弱小的女子踢翻在地,並射出罪惡的子彈的時候,這個政權就烙下了永久無恥的罪惡烙印。可是林昭仍然在這個華夏大地上復活了,她對殘害她的人報以寬恕的微笑,她的柔弱足以摧毀一切不公的制度,因為林昭擁有愛的力量。她愛我們,就像德蕾莎修女那樣,不論看到仇恨還是毀滅,都相信愛;不論遭受什麼樣的侮辱和誤會,都不停地去愛,去給予,直到受傷。林昭在她稱為的紅色牢獄中度過了八年。她寫道:“我經歷了地獄中最最恐怖最最血醒的地獄,我經歷了比死亡本身更千百倍的慘痛的死亡”,但她仍然活著,成為了這個民族得以救贖的重要的思想資源。她因此成全了、成就了、豐盈了自己,讓我們這些苟活者看到了真正的盼望。
林昭是一個美麗純真的永活的童話,她讓那豪情萬丈的革命神話頃刻崩塌。是的,能夠揭示皇帝沒穿衣服的真相的,就是那保留著天真人性的孩子。我們今天擁有的文明生活,都是得益于林昭這樣的能發出最樸素聲音的孩子們。林昭對人性的崇高禮贊,是愛的宣言、正義的呼喚,是林昭用整個生命去成就、去豐盈的行動綱領,也是這個民族血淚滄海的史詩。林昭是1949年以後北大精神的真正代表,也是今天和今後的中國人有可能真正站立起來的高貴化身。林昭是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健康而樂觀的人,一個為義而受苦的人,一個活在幸福和自由中的人。她是為我們每個人而死的。因為有林昭,有了那個在耶誕節被判處十一年徒刑的人,這個脈絡的思想薪火才得以傳承,我們也才不再無助絕望。因為有了這些為公義而受苦難的信心榜樣,我們才可以對這個國度和這個民族的未來,仍然有著堅定的樂觀和堅強的盼望。林昭為黑暗的大地帶來了一線光芒。這道光芒雖然微弱,但光一旦穿透了黑夜,黑夜就不可能再永遠保持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