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聽話」是不道德的
發表於 : 週四 4月 10, 2014 11:43 pm
作者:李淑菁(政大教育系助理教授)
大四學生說「這幾天在立法院外學到的,比過去在課堂上還多!」這讓我們重新思考「學習」的意義、「分數」的價值,「教師」的角色以及「教育」的本質。
我在教育系任教,對於服貿相關議題的法律、總體經濟討論,我無法談出多高深的理論或學問,但想從教育與社會的觀察談談太陽花學運本身的教育意義,這並非癱瘓議會幾天「浪費多少納稅人的錢」用金錢或數字所能衡量,「意義」的本身就是無法量化的。
大學生的熱情、奮力不顧,我想是現在居各單位要津五、六十歲世代很難理解的。從生存脈絡來看,五、六十歲世代只要努力,就有機會成功,成為中小企業領導人,那是「保護扶植國內產業」的時代。想要穩定工作的人,只要乖乖地走既定的道路,不管成為公務或教職人員,要圖個溫飽,沒有太大問題。五、六十歲世代的人很容易的買了房子、累積資產,於是開始認為「我的孩子只要跟著我的路子走,不會有錯!」
「大人們」必須了解的一件事是:年輕人的生存脈絡已經有很大的改變。九○年代全球化的浪潮開始席捲台灣,慢慢的,「只會念書」早已不是就業的保證,「分數」的附加價值已不若以往。然而,許多家長尚未認清狀況,要孩子「聽話地」按他的路子走;具家父長制本質的國家(state)也要學生「聽話就好」、「乖乖讀書」、「不要翹課」,以做個「好學生」。
只是「聽話」之後呢?學生要面對的是家父長也無法處理的困境,要面對「聽話」之後的後果,這需要目前教育沒有教出的能力,一個學習過程中沒有學到的處理險境與挑戰的能力。這樣的教育聽話主義,不是很不道德嗎?
在我的世代,機會已經沒那麼多了。很難想像現在大學生世代的生活與生命,將有更多的挑戰,當他們很積極的想讓自己裝備一些能力時,我們的國家社會又提供了什麼?
一位大學教授在社群討論內留言「停車場圍了1.2百位學生,平常在課堂上都沒有這麼認真,我們的學生不是學運的領導者,卻用他們的方式在熱情參與,…透過他們親身的體驗來和同學對話,一定比我這個臨時抱佛腳的大嬸說得好聽。下個海量資訊世代正來臨,做為老師的地位也在改變中,我從學生身上學到的是放下。術業有專攻,不會就說不會」。「教師」的角色在學運過程中也重新被思考。去掉家父長制,老師、家長們與領導人要學會的是更謙卑。
大四學生說「這幾天在立法院外學到的,比過去在課堂上還多!」這讓我們重新思考「學習」的意義、「分數」的價值,「教師」的角色以及「教育」的本質。
我在教育系任教,對於服貿相關議題的法律、總體經濟討論,我無法談出多高深的理論或學問,但想從教育與社會的觀察談談太陽花學運本身的教育意義,這並非癱瘓議會幾天「浪費多少納稅人的錢」用金錢或數字所能衡量,「意義」的本身就是無法量化的。
大學生的熱情、奮力不顧,我想是現在居各單位要津五、六十歲世代很難理解的。從生存脈絡來看,五、六十歲世代只要努力,就有機會成功,成為中小企業領導人,那是「保護扶植國內產業」的時代。想要穩定工作的人,只要乖乖地走既定的道路,不管成為公務或教職人員,要圖個溫飽,沒有太大問題。五、六十歲世代的人很容易的買了房子、累積資產,於是開始認為「我的孩子只要跟著我的路子走,不會有錯!」
「大人們」必須了解的一件事是:年輕人的生存脈絡已經有很大的改變。九○年代全球化的浪潮開始席捲台灣,慢慢的,「只會念書」早已不是就業的保證,「分數」的附加價值已不若以往。然而,許多家長尚未認清狀況,要孩子「聽話地」按他的路子走;具家父長制本質的國家(state)也要學生「聽話就好」、「乖乖讀書」、「不要翹課」,以做個「好學生」。
只是「聽話」之後呢?學生要面對的是家父長也無法處理的困境,要面對「聽話」之後的後果,這需要目前教育沒有教出的能力,一個學習過程中沒有學到的處理險境與挑戰的能力。這樣的教育聽話主義,不是很不道德嗎?
在我的世代,機會已經沒那麼多了。很難想像現在大學生世代的生活與生命,將有更多的挑戰,當他們很積極的想讓自己裝備一些能力時,我們的國家社會又提供了什麼?
一位大學教授在社群討論內留言「停車場圍了1.2百位學生,平常在課堂上都沒有這麼認真,我們的學生不是學運的領導者,卻用他們的方式在熱情參與,…透過他們親身的體驗來和同學對話,一定比我這個臨時抱佛腳的大嬸說得好聽。下個海量資訊世代正來臨,做為老師的地位也在改變中,我從學生身上學到的是放下。術業有專攻,不會就說不會」。「教師」的角色在學運過程中也重新被思考。去掉家父長制,老師、家長們與領導人要學會的是更謙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