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看了一個節目:一步一腳印 發現新台灣
其中一個段落介紹了台南的巴克禮公園
引起偶莫大的共鳴
李仁慈里長在最後講了一句話:
人生, 我就是這段過得最精彩!
(遠目)
===================================
(轉錄)
http://blog.nownews.com/vivianwang/text ... file=93213
垃圾公園拿下建築獎 全靠3名傻瓜
2007/10/23 10:54
記者王以瑾/台南報導.攝影
「每週日來爬山為的是健身,一樣花體力不如做點有意義的事」,就這麼一句話,李仁慈和友人著手清理流浪漢聚集、垃圾堆到屋頂的廢棄南台南車站,3個人6隻手,整理出全新的休憩空間。然後,有人說,「李明慈,你家旁邊的公園垃圾堆到6層樓高,你幫別人清垃圾,為什麼不幫我們清一清……」,3人清理部隊開到現在的巴克禮公園,就這麼挖開亂開選舉支票的褥瘡,而自私與奉獻的人性衝突,也在這小小的社區公園激盪出許多動人故事。
台南市長施治明任期結束前為了實現競選支票,在極其倉促的情況下為崇明里建了一個社區公園,豈料這個原本要拿來拉票的政績,竟引來一場官司,台南縣政府告台南市政府佔地,隨即申請假扣押,圍籬圈住了有糾紛的土地,人車不得進入,久而久之,成了不肖商人的建築廢棄物傾倒場,纏訟10年,18號公園也變成當地人口中的「垃圾公園」。
私心與奉獻,原本是相矛盾,但卻是成就這片公園不可或缺的兩大要件:要不是施治明的私心,就不會有現在的公園,而闢建公園的過程又有綁標情況,主其事者為謀私利而指名種植只有少數廠商進口的樹種,但也因為這樣的私心,公園不但樹木種類繁多,也有許多少見品種,於是造就了富饒的昆蟲棲地,而當公園重新面世之後,也成為認識樹木、昆蟲的最佳學習場地。
巴克禮紀念公園不大,3.13公頃,10分鐘就能走完一圈,但李仁慈和友人卻花了2年時間才清理完成;最初的工作是先在垃圾山中開出一條道路以方便清理工作,開始清理時,當地居民以為他們是圖謀不軌的壞蛋,再做幾個禮拜,這3個人的形象從壞蛋變成了傻蛋,但他們不以為意,3個愚公一點一點地挖著這座垃圾山,直到3個月後,開始有人送茶水、送點心,也開始有人加入他們的行列,基本成員增加到57人,但仍是徒手進行,因為當時的里長懷疑李仁慈是為選舉舖路,限制環保局提供協助;他們得不到任何機械的幫忙,這樣的日子過了1年半,只清理出局部面積。
幸好後來上任的市長許添財對綠化極為重視,2001年,這班傻瓜隊終於得到外援,大型機械來了,國軍也來了,清理工作從龜速變成超音速,時光匆匆,又過了半年,巴克禮紀念公園終於以嶄新的面貌和世人見面。
巴克禮(Barclay)的人生,也是一頁動人的詩篇。
馬偕應該是台灣最知名的傳教士,而巴克禮則繼馬偕之後,是第三位來台的傳教士。
蘇格蘭籍的巴克禮,19歲受基督教長老教會分發到台灣,一直到他生命結束的那一刻,整整為台灣奉獻60年,他的遺言要求葬在台灣──他不願離去的摯愛土地。
巴克禮來到台灣的時間為清朝末年,正是大時代的亂局,生活水平落後,女人不識字、裹小腳,男人識字的也不多,巴克禮為了提升女權、提高教育水準做了許多努力,包含創辦台灣第一所中學,也是第一所女子中學──長榮中學(「長老教會的榮光」之意),台南神學院則是台灣第一所大學,他還引進台灣第一台印刷機,創辦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教會公報。
醫生的天職、傳教士的天職,巴克禮救人無數;甲午戰爭之後,台灣割讓給日本,日軍情報誤判劉永福的黑旗軍在台南府城,正準備大開殺戒,巴克禮帶領台南當地士紳冒險與乃木將軍談判,免除台南府城捲入戰禍。
紀念百年前傳教士的遺愛,紀念這一段社區居民為生活土地奉獻的過程,巴克禮紀念公園2003年6月5日(巴克禮在1875年6月5日來到台灣)揭碑,也許是其背後故事太動人,開幕之後屢屢獲得國內外建築獎,包含世界不動產協進會的建築金獎、內政部營建署的優良公園等獎項。
雙手慢慢整理出來的公園終於風光開幕,李仁慈是否能卸下重擔?但故事並不是這樣發展;巴克禮紀念公園成了台南市的驕傲,李仁慈也成為崇明里的里長,這個職務,讓他比以前更忙,每天4時30分就起床,梳洗完畢就到公園,晚上10時上床總累得呼呼大睡,整天都在公園裡撿垃圾和澆水,李仁慈說:「被公園綁得死死的,2年多沒有出過國,連想參加官方辦的里長訓練都走不開,如果能有一個人可以分擔就好了。」
台灣人是自私的多?還是奉獻的多?巴克禮紀念公園美好的環境沒有人不讚嘆,但不是每個人都願意一起守護這一份美好;經過這麼曲折過程才得到的公園,遊人卻不懂得愛惜,亂丟垃圾大有人在,你丟我撿,剛開始時李仁慈一天差不多要撿17桶垃圾,有時遊客就當著他的面丟,他也沒勸阻,更沒灰心,還是天天重覆著一樣的工作,幾年下來,竟能潛移默化,垃圾量下降到2桶。
這個公園的落葉是不打掃的,落葉歸根,就讓它循大自然的節拍往下走,李仁慈只撿非自然垃圾,也沒有時間撿煙頭,但竟然出現一位專門撿煙頭的義工,他不刻意跟李仁慈打交道,只說「你做你該做的,我做我該做的!」就這樣撿了2年的煙頭;還有一位老伯伯專責修剪花卉,他也是突然冒出的義工,也默默地做了4年。
木棉樹下,混雜多種朱槿的巴克禮步道是小朋友的上課道,這公園老老少少、情侶、家庭遊客都有。
公園不大,但四季有不同風情,春天碩大的木棉花、輕柔的藍花楹,夏天的金黃阿勃勒配上鮮紅鳳凰木,秋天輪由嬌媚美人樹登場,天氣再冷,落羽松、烏桕也變了色,這才有了秋意,冬天則是大波斯菊比美的季節;豐富的植被也吸引了眾多昆蟲鳥類,有紀錄的昆蟲達到49種,樹棲、灌叢、水域不同條件的棲地吸引的鳥類多達39種,還有青蛙、螢火蟲,要觀察生態真的是目不睱給。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每週日有義工導覽,上午7:45分在紀念碑區集合,導覽時間約3小時。聯絡電話06-2373513。
小小的社區公園卻讓我們看到人性的醜陋與美好,百年前的巴克禮,他不是台灣人,卻願以生命守護台灣,李仁慈是平凡的台灣人,平凡的清理垃圾舉動卻造就不平凡的成就,還有默默付出的義工……走在巴克禮紀念公園裡,每一步都是感動。
==================================
http://aher.pixnet.net/blog/post/9422274
http://www.cmjh.tn.edu.tw/barclay/hand.htm
明年過年要到台南
一定要去朝聖一番
(眼汪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