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負擔擬改定率制 大醫院診費恐破千

媒體怎樣報導醫界?醫界專業的觀點在哪裡? 歡迎論述,讓真相更完整的呈現!

版主: 版主021

回覆文章
a4610
V4
V4
文章: 4568
註冊時間: 週二 5月 14, 2013 11:04 am

門診負擔擬改定率制 大醫院診費恐破千

文章 a4610 »

二代健保首份檢討報告曝光,衛生福利部設立的總檢討小組建議,基於使用者付費,應該將病患的部分負擔改為按所耗費的醫療費用一定比率計算,但這樣一來,民眾門診付費恐怕會一口氣拉高,健保署初估,如果以20%計算,民眾到醫學中心就醫,門診部分負擔會從現行360元增加到554元,漲幅將近5成4,如果是重病或是使用費用比較高的的設備,門診部分負擔恐怕一次就要花到上千塊錢。
不管是臨時送急診、掛號看門診民眾總是會有上醫院看診的經驗,以往健保制度民眾看診的部分負擔是所謂定額制,不管實際耗費多少醫療成本,門診部分負擔最多就是360塊錢,但現在衛服部為了解決健保黑洞,門診部分負擔考慮改採定率制,按患者所耗費的醫療費用一定比率計費,衛福部社會保險司長曲同光:「那從定率的角度他是認為說,你今天如果醫療資源用得多,那你就相對應地付比較多的部分負擔」,強調使用者付費醫療資源才不會浪費,但這麼一來以醫學中心為例,民眾單次耗費的醫療費用大約2769元,原本加上掛號費只要460塊錢,現在改成照比率,如果乘以20%後大約要付554元門診部分負擔,比現制360元多194元,如果使用醫療費用比較高的設備,醫療費用恐怕就會更高,看一次病恐怕就會破千元。
民眾:「我覺得我之前從來沒看過病,可是一生病的話就要付很多,我覺得不太公平耶,那就盡量說,有些疾病的話可以先在小診所解決,如果不行的話再到大醫院去」,對於健保未來的收費變革民眾看法不一,但依照健保署統計,一年全國門診量約3.8億人次,每月平均有3千萬人次,影響層面相當大,衛福部強調這項政策還沒定案會再好好考量再決定要不要上路。
image
榮譽院長級
榮譽院長級
文章: 4345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6, 2009 8:10 pm
來自: 集合住宅

Re: 門診負擔擬改定率制 大醫院診費恐破千

文章 image »

a4610 寫:二代健保首份檢討報告曝光,衛生福利部設立的總檢討小組建議,基於使用者付費,應該將病患的部分負擔改為按所耗費的醫療費用一定比率計算,但這樣一來,民眾門診付費恐怕會一口氣拉高,健保署初估,如果以20%計算,民眾到醫學中心就醫,門診部分負擔會從現行360元增加到554元,漲幅將近5成4,如果是重病或是使用費用比較高的的設備,門診部分負擔恐怕一次就要花到上千塊錢。
不管是臨時送急診、掛號看門診民眾總是會有上醫院看診的經驗,以往健保制度民眾看診的部分負擔是所謂定額制,不管實際耗費多少醫療成本,門診部分負擔最多就是360塊錢,但現在衛服部為了解決健保黑洞,門診部分負擔考慮改採定率制,按患者所耗費的醫療費用一定比率計費,衛福部社會保險司長曲同光:「那從定率的角度他是認為說,你今天如果醫療資源用得多,那你就相對應地付比較多的部分負擔」,強調使用者付費醫療資源才不會浪費,但這麼一來以醫學中心為例,民眾單次耗費的醫療費用大約2769元,原本加上掛號費只要460塊錢,現在改成照比率,如果乘以20%後大約要付554元門診部分負擔,比現制360元多194元,如果使用醫療費用比較高的設備,醫療費用恐怕就會更高,看一次病恐怕就會破千元。
民眾:「我覺得我之前從來沒看過病,可是一生病的話就要付很多,我覺得不太公平耶,那就盡量說,有些疾病的話可以先在小診所解決,如果不行的話再到大醫院去」,對於健保未來的收費變革民眾看法不一,但依照健保署統計,一年全國門診量約3.8億人次,每月平均有3千萬人次,影響層面相當大,衛福部強調這項政策還沒定案會再好好考量再決定要不要上路。
那是沒有搞懂(可見台灣人看新聞有多不求甚解)

輕症去大醫院反而打對折 是懲罰醫院重症病人
gary
主任秘書
主任秘書
文章: 10500
註冊時間: 週日 11月 04, 2007 5:19 pm

Re: 門診負擔擬改定率制 大醫院診費恐破千

文章 gary »

請健保署<依法行政>
xkuk
註冊會員
註冊會員
文章: 126831
註冊時間: 週日 11月 10, 2024 2:04 pm

Re: 門診負擔擬改定率制 大醫院診費恐破千

文章 xkuk »

xkuk
註冊會員
註冊會員
文章: 126831
註冊時間: 週日 11月 10, 2024 2:04 pm

Re: 門診負擔擬改定率制 大醫院診費恐破千

文章 xkuk »

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
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
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
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й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
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
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
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
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
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
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инфоtuchkasинфоинфо
回覆文章

回到「★媒體報導VS醫界觀點」